第1368章 出口和内需(1 / 2)

明末大寨主 渤海郡公 12686 字 23天前

为什么铁路总公司很热衷于在珠三角、华北平原、长三角以及中原地区修建铁路,除了各种主干线外,各种密密麻麻的支线多的是。

部分地区,各种铁路支线甚至都是能够做到联通县一级,让铁路成为了当地的主要出行交通工具。

这一点在广东地区更为明显。

当年楚行重点关注的广东时期,大力发展交通,他疏通珠江流域的各大小河流,不过更多的还是主持修建了铁路,在他的任上,粤赣铁路、粤汉铁路先后动工并建成。

后来他又支持修建了广东省内的诸多支线,在人口密集,经济富裕的珠三角地区,甚至做到了县县通铁路的程度,在部分区域,甚至连城区外围的镇子都是有铁路连接。

有了楚行的支持,基本上是把铁路直接当成了公路来修了。

因此珠三角那边也是出现了一种非常密集的铁路网,这种铁路网和传统意义上的长途铁路线不同,相反绝大部分都是短途的单线铁路为主,同时也和后世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不是一个概念。

虽然这些铁路上运营的车辆,也都是车厢比较少的短途车辆,并每天都会有固定的班次,每天往返城市各处。

甚至在一些地皮昂贵的市中心,广州那边考虑到征用土地的巨大成本,已经是开始考虑着干脆挖隧道修铁路算了。

这些密集的短途铁路线,如果放在后世的话都可以说是轻轨/地铁,也可以统一称之为城市轨道交通了。

不过在当代的大乾,这些铁路网其实也算不上什么城市轨道交通,因为这些铁路网,虽然以连接城市为中心,但实际上更多的还是连接广州府城城区到周边的县镇。

乃是一种市中心到城郊的短途往返铁路网。

非要给它一个定义的话,说是‘城郊铁路’更为形象一些。

不仅仅是在珠三角一带,在其他地方,尤其是长三角的上海等周边地区也是如此,甚至在天津也有这种情况出现,只是规模没有广州那边大而已。

而导致城郊铁路大量出现,除了一开始陈立夫主政广东的时候,把这些短途的城郊铁路当成了城郊马车的代替者,同时也是为了扩大城市圈,降低货物人员运输的成本,以更好的发展地方经济外。

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不可忽视的。

那就是人们的主观需求!

什么需求?

这年头稍微有点钱,有点身份地位的人都喜欢住在农村……

用更准确的描述就是:

权贵们喜欢住在乡下的大庄园里!

中上阶层则是住在城郊的富人区里!

这么多人住在城郊,自然是需要公共交通每天往来城郊和市区之间了。

大乾的权贵以及中产们,都往城外跑。

一方面是因为古老的传统:传统上除非是在城里任职的官员、经商等群体外,实际上更多的普通士绅们人家可不住城市里,而是待在乡下。

大乾帝国看似工业化了,但依旧还是一个传统的封建帝国,还保留着诸多传统的习惯。

权贵们依旧喜欢住在乡下或城郊的豪宅里头!

而中上阶层们,自然也是有样学样,对于他们来说乡下的豪宅建不起也住不起,毕竟没有个占地几十几百亩的宅子,几十个侍女仆人伺候着,你都不好意思说自己住在乡下!

所以他们基本都是住在城郊的部分富人聚集区。

但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也并不是说因为传统。

传统这东西说重要也重要,说不重要也不重要。

导致大乾的权贵以及中产们作出这种决策的最主要因为还是:这年头大城市的环境真不咋地!

如果说工业革命之前的古代城市,顶多就是脏乱差的话,那么到了大乾帝国这里就有些奇怪了。

由于大乾帝国极度重视城市卫生,所以但凡城市都不脏乱差。

表面看起来,其实都挺好的。

但是前提是你屏住呼吸,只要你忍不住了张嘴呼吸,然后就会闻见刺鼻的煤烟味!

现在是可是蒸汽机革命时期,几乎每一座城市都能看见工厂的烟囱,往天空喷洒着烟尘。

不仅仅是大量工厂、动力等使用的蒸汽机烧煤。

普通城市居民的生活燃料,现在大多也都是用煤,反正现在楚行都已经是有些后悔搞出来什么蜂窝煤了。

哪怕没有什么重污染工业的金陵城里,但是一整个城市的居民都在用煤炭生火做饭,那味道……

为了自己的小命以及皇室成员还有高级官员们的身体健康,楚行早几年就是在城郊修筑了一座度假园林,名为避寒,实际上一到秋冬空气不咋地的时候,他就往城外跑了!

工业勿扰以及生活用煤勿扰,这两者加起来,使得大乾很多中大型城市的上空都是灰蒙蒙的,充满了煤烟味,越是工业发达的城市,人口越多的城市越是如此。

帝国的工商业明珠,帝国最繁华的城市上海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城区里一年到头,就没几天的晚间能够见到月亮,燃煤所散发出来的煤烟味,几乎遍布城市的每个角落。

既然城市的生活居住环境这么差,那些有钱人这自然是不会选择每天都生活居住在这些地方的,不说那些权贵们,就算是普通中产,人家也是住的远远的,尽可能的住在城郊。

所以这年头,大乾帝国虽然也是有房地产开发这么一回事,但是人家往往开发的都是远离市中心的城郊富人区为主,相对来说市中心里的房屋价格,反而还要更低一些。

这年头,市区往往是中下阶层生活居住的地方。

中上阶层一般都住在城郊的富人区,而诸多为富人们配套的各类设施,比如说消费场所,医疗,教育等等设施,自然也是不会缺的,而且往往还更好,只是都非常昂贵罢了。

传统以及自然环境的选择,导致了大量的有钱人往外跑!

而官府也不会在政策上进行限制,原则上你住在那里,并不会有什么政治上的影响。

毕竟大乾帝国不用靠着学位制、户籍制等乱七八糟的东西去抬高房价,犯不着把富人们都集中起来然后给他们修一座富丽堂皇的监狱,并把每个牢房都卖出天价!

因为就算是抬高了房价,赚的也是那些地主,和官府没有一毛钱关系,因为那些地皮,大多都是在私人手里,官府可没多少。

商人们一见官府你把某个地方的地价拉起来了,立马就会周边跟进,然后进行竞争……

国家不直接垄断所有土地资源,是别指望能哄抬地价房价搞什么土地财政了。

所以官府有时候宁愿把铁路线修的远远的,扩大城市区域的范围,也是不会在某个地方扎堆堆砌资源的。

说起学位户籍这些,其实大乾也是有户籍以及学位制度的,只不过大乾也没有什么农村城市户口之分,而且你爱住农村住农村,爱住城市住城市,户籍只是一种登记管理的手段而已,而不是限制权益的手段。

同时虽然也有学籍,但是基本也和没有差不多了,因为全国各地每个州府,你爱去那里读书就去那里读书,官方不做任何限制。

各校录取也是没有任何限制,理论上全国考生都可以报考,他们都可以招收,举个例子,当你中学毕业后,只要你愿意,全国那么多所预科,你随便报考哪一所,理论上都是可以的……

只是大乾帝国不采取统招统考的模式,而是采取学校自主招生,人家是否录取你就不好说了。

名校肯定是对生源素质要求更高的,贸然跑过去报考,估计连入学考试都没有资格参加呢。

比如金陵预科,每年远道而来跑来参加入学考试的人多了,但是能考上的又有几个?

而且每个学校的招生季都是固定那么几天,所以也不可能让考生一一尝试,必须提前选定心仪并且有把握的几所学校,然后在那几天时间里一一报考并参加入学考试。

不然的话,可能什么学校都没考上,最后不得不浪费一年时间复读或者干脆是辍学了。

大乾的教育制度,可和公平扯不上什么关系,严重倾向于天才以及权贵子弟,普通人能上个小学就不错了。

这么多年搞下来,有时候楚行都觉得自己做的有点过分了。

明明有余力,甚至都不用花费几个钱就能够更好的普及中学甚至预科阶段的教育,但是帝国依旧没有这么去做。

礼部教育司韩中凯是这么私底下评价大乾现在的教育体系的!

“现在就挺好的,让那么多的人上大学干嘛,都上大学了,谁去种地?谁去工厂?”

一句话道明了大乾帝国教育体系的本质!

这是一种人为设立的社会分工帅选机制,通过这套教育体系,那么一百个人里头选出来一个当官,一个当学者,几个当商人高层管理高级技术人员,几个当普通科员职员技术人员,而剩下的绝大部分都是去当农民、工人。

因此大乾帝国的教育体系,你想去那里读书就去那里读书,看似很公平,实际上并不公平,尤其是对于普通人而言。

类似的政策其实还有很多,也不仅仅局限于教育体系里。

就好比地方发展一样,有些地方自然条件好,人文底蕴也比较好,因此发展的就会非常顺利,并不会有太多的障碍,哪怕是官方不刻意去扶持就能够发展的很好,比如说沿海的部分城市或者是资源重地。

当发展的好了,那么各方面的条件也就更好了,比如说珠三角地区,铁路非常密集,城市内的轨道马车也是非常的密集,一些没有轨道交通的地方,也会有普通的公共马车通行。

如此也是建成了一整套的公共交通系统,再配上最近几年才出现的双轮人力车、普通私人马车等,足以让社会各个阶层的人都得到最适合的出行方式。

部分发达地区,很多人生活在城郊的中上阶层的人们,早上乘坐火车班车到市区上班,晚上下班了早乘坐火车回家。

但是有些地方,自然条件不怎么样,经济发展的不行,基础设施自然也就不怎么样,很多地方甚至连铁路都没有呢。

尤其是几个西南省份,基本没有连接外省的铁路,省内的铁路也是非常少。

楚行搞出来的西南铁路以及川汉铁路计划,某种程度上就是为了扶持西南诸省的发展。

总不能说东部沿海几个省份富得流油,其他地方穷的要死不是。

要扶持地方经济,仅仅是铁路也还是不够的,还要有其他的一些政策跟上,比如说扶持当地发展一定的工商业。

尤其是能够提供就业岗位的劳动密集产业。

西南这几个省,都是缺乏耕地的地方,不可能和其他平原型地区一样纯粹依靠农业发展就能够富裕,这些地方要想提升经济,还是要靠工业来拉动。

扶持工商业发展,这也是需要资金的。

不过最近这几年大乾帝国的财政收入逐年增加,虽然说花销也是一年比一年多,但是想要做什么凑钱的时候,还是要比以往容易的多。

进入今年,大乾帝国早已经是彻底摆脱了财政赤字的情况,中央财政方面也没有欠债,每年搞得好还有盈余呢。

而更重要的是,在去岁开始,大乾帝国的中央财政收入再一次获得了提高,达到了三亿五千万乾元。

这个数字可不低了!

够大乾帝国干很多事了。

作为对比,后世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之交的日不落帝国大英帝国,其财政收入也不过一亿英镑上下。

乾元的含金量是六点五克,后世十九世纪的英镑含金量约为七点三二克,乾元虽然含金量比后世的英镑少了点,但是也没少太多。

而且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大乾其实和后世的英国有着巨大的差别,这种差别主要是人口和领土面积所带来的差别。

由此导致大乾帝国和十九世纪末的英国经济体系有着巨大的差别,并导致了税收的巨大差距。

英国是严重依赖外贸的经济体系,毕竟英国本土不过是一个小岛国而已,当时的人口也不过几千万而已,英国的经济体系是建立在利用强大的工业生产以及金融能力,控制他国以及殖民地的市场,掠夺原材料并进行工业品的倾销,其税收主要来源于关税以及各种间接税收。

而大乾帝国呢,虽然大乾的海外贸易规模也不小,但是关税的规模其实很小,更多的税收来之于其他工商业的税收。

这也可以从大乾的企业家们更加注重本土市场里看的出来!

对于任何一家有志于发展壮大的大乾企业而言,国内市场才是最重要,也是最庞大的市场。

在大前年的时候,大乾帝国的总出口额只有大约一亿乾元,嗯,这个总出口额包括了大陆本土、海外本土、局部本土以及海外领地所有大乾控制区,对土著控制区的出口额。

不管是从上海起运,然后贩卖到印度的货物,还是说北美洲新南港起运,然后贩卖到欧洲的货物都列入在内。

然而就算是这样,也不过一亿乾元而已!

而且这还是大乾增加了多种具有极高竞争力,同时像海外输出了大量军火以及其他工业制品,并且大乾也是在拥有巨大的军事和政治优势,迫使他国开放市场的情况下才获得的。

考虑到海外市场的人口以及他们的经济实力,实际上已经是很难再大规模提高海外贸易总额了,因为人家兜里就这么一点钱,再怎么样也是赚不了更多了。

区区一亿乾元的海外市场,怎么可能满足大乾帝国如此庞大的工商业啊。

而相对的,大乾的国内市场就庞大的多了!

大乾的国内市场,其实不仅仅是指本土市场,而是指大陆本土、海外本土、海外领地等所有大乾实际控制的区域。

嗯,其实地方区域什么的也不是重点,重点应该是说消费群体。

大乾人自身的消费,可要比外国的土著强多了!

其他的不说,只说最近几年非常红火的石油行业。

如今的油价大约为每桶七点五乾元左右,然而目前大乾帝国的石油产量已经是达到了千万桶左右,这些石油所提炼出来的煤油以及润滑油等各种制品,基本上都是在国内市场被消费掉了。

按照这么一算的话,就会发现,仅仅是原油市场就达到了七千多万乾元。

并且最重要的是,这个数字依旧远远无法满足国内的庞大需求,皇家石油公司的预估是,以目前的油价计算,国内的石油市场最少也能够达到一亿元。

如果说油价持续降低的话以扩大消费群体的话,那么这个市场还能继续扩大到两亿元甚至更多。

仅仅是一个新生的石油行业,其产值已经是足以比肩大乾的整个出口总额了,未来甚至还有可能更高。为什么铁路总公司很热衷于在珠三角、华北平原、长三角以及中原地区修建铁路,除了各种主干线外,各种密密麻麻的支线多的是。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