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4 摆在我们面前只有一条路——投吴!(1 / 2)

第345章摆在我们面前只有一条路——投吴!

王三松忙不迭的表示歉意~

张姓士绅倒是无所谓,颇有老友气度。

笑呵呵的拱手说道:

“王兄,你当初那份递给抚远大将军的军事方略折子引起了上面的注意。说不定,你很快就能再入仕途了。这还不算喜事?”

“确是喜事!”

王三松堆起了笑容,一家人也跟着眉开眼笑。

“张兄,赣关监督大人那可是挂内务府和户部双差的京城红人。你已经告诉来人,我在这里了?”

“对!”

“那我是不是应该主动去南边拜访监督大人?”

“不必吧。来人说,会很快派人来接你全家。”

“这多不合适!”

“快了,估计明后天吧。”

王三松很有耐心的解释道:

吴军不缺运输船,因为建造普通小船和建造战船不是一回事。所用船材基本不挑食。

李郁也在当中,这一仗他准备亲临指挥。

突然,

屋内安静的可怕。

“张兄,留下吃顿便饭吧?”

……

暴雨声中。

“无论结果如何,我王家都是九死一生。”

“我那份书信把自己卷入了大麻烦。我现在夹在了和珅与阿桂两位重臣之间,成了他们斗争的枪。”

所有人都在默默消化这个变故,太突然了。就连平日里最爱唱反调的儿子也默不作声。

“不必了。我还得赶紧回去安排呢。”

张姓友人也跟着唏嘘不已,劝慰他不必神伤。

众人都傻眼了,刚还沉浸在要做官的幸福中。

望着眼前宽度不足10丈的河面,热闹好似菜市场。

第2军团集结后西进,沿途多次渡河,鄱阳湖冲击平原,水网密布。

……

说到动情处,他甚至拍桌子痛骂吴贼暴虐。

轻轻的关好门窗,召来了全体家人,脸色变得十分严肃:

王三松,挥手目送友人撑着伞坐进马车离开。

“那行,我正好收拾收拾,也给监督大人准备份见面礼。”

“爷爷,如果我们是握在胜利者手里的枪呢?是否就有活路了?”

眼下鸿运当头,只要能够重新入仕,很快就能挣出一份更殷实的家业。

李郁的构想也很明确,以小船为载体,各船之间以绳索相连。再以木板铺设连成一片。

“各人立即收拾细软,换身跑路方便不起眼的衣裳。准备亡命吧!”

众人连换洗衣裳都没带,在大雨中惶惶如丧家之犬!

骑在马上,

“啊?”

感慨道:

“鄱阳湖平原和江南平原倒是有一点相似,河网密布,离开了船只简直寸步难行。”

他产生了一个构想:造浮桥!

当天,从各营募集了300多名木匠。

王三松面色如常,聊起了北边的战事,感慨自己这辈子积攒的家业都毁于战火。

王三松十分庆幸,当初离开浮梁县时分了两波逃亡,后因为局势安稳又聚到了一起。

“事到如今,我也不瞒你们了。清廷这边容不下我了,我要带着你们投吴。”

为了掩人耳目,甚至故意留下了大部分行李,只携带了少数金银细软。

第4军团围南昌,按兵不动。

……

“抚远大将军那是何等人物,先不说投靠和珅未必能搬倒他。就算搬倒了他,其门生故吏遍天下,随便哪个人想为主子泄愤,我王家几十口被人封进瓷窑烧成灰也是寻常。仕途之凶险,非常人可想象,老夫在京城虽只是六部微末小官,却是见识过仕途的真面目。天下虽大,摆在我王家面前只剩一条路——投吴!”

王家人以抓药、访友、下馆子各种理由分批离开了旅店。

“赣关的上差,何时抵达?”

小半个时辰后,

……

贯彻了标准化思维的参谋们,是从第一次搭建浮桥的过程中吸取了不少经验。

比如,船只形制尽量一致。

船身略细长,船头要破浪,减少流水冲击影响。

船的首尾各竖一根四方木桩,木桩打孔。以麻绳或者铁链作为张拉索,固定相邻两船。

后以10根狭长木制托梁竖向并排连接相邻两船,再横向放置宽木板。

浮桥成形后,

第1派遣军一部先行上桥探路。

虽然有摇晃,但很方便。尤其是骑兵、辎重、火炮通过,效率不知提高了多少。

“陛下,此法可推广。”

“嗯,总结一下经验尽快组建2個舟桥营。”

苗有林连忙问道:

“陛下,舟桥营归属哪个军团?”

“平时归属参谋本部,战时归军团节制。”

众人都笑了。

参谋本部大谭沐光乃是漕帮出身,对于船只很敏感。

他观察了大军通过浮桥的情况后,很快就对船只距离和托梁长度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待有了空闲,即可组织人手测试哪一种船型增加稳定性以及对风浪和流速的抵御性,以后可固定下来。

……

贵州绿营积极性很高,他们率先离开了三江口镇。

欲北上解南昌之围!

而马忠义磨磨唧唧,自称为大军保证粮道,殿后守护。

相比求战(财)心切的两位同行,他心有忌惮。根据情报,此次李郁随军亲征。如此积极,必定有大利可图。

“船一定要守好了。刘路,你亲自去坐镇。”

“主子放心。”

身为家奴的刘路比任何人都懂老马。

马忠义给他拨了300兵,还不放心,又增加了100察哈尔骑兵。

总之,

这条不宽的支流不仅是逃亡生命线,也是粮道生命线。

一旦李郁图穷匕见,攻陷南昌,围困贵州同行。

那就赶紧渡河逃亡~

……

哲勇对好兄弟的想法佩服的五体投地。

只能说,察哈尔部落的衰败是理所当然的。他们无愧是蒙古人的战5渣!和厄鲁特蒙古简直就不是一类人。

怪谁?

当然是怪历代大清皇帝,把18世纪最高端最先进的统治艺术全用在了他们身上。

喇嘛、晋商贷、部落仇杀、梅事、放任天灾,漠南蒙古承受了太多他们本不该承受的恶意。

这么比较起来,

其实大清皇帝对汉人还可以!除了文字狱借口杀点人,善意增加文盲比例,对反抗者比较严厉,其他真没什么。

如果和索伦部比较的话,

大清皇帝对汉人简直太好了。索伦人那日子过的,真是狗都不如!

总之,

马忠义和哲勇俩人把各种可能都琢磨了一遍。

当然,他们还是发自内心的希望贵州同行重创吴军!

哲勇贼笑着说道:

“老马你放心,咱有马队,抢人头优势在我。而且咱俩都算旗人,贵州的俩总兵是汉人。论起身份,也是我们高人一等。”

……

王生烈和周西发,俩人骑在马上沿途颇有感慨。

“好山好水好风光。”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