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5章 仓邑的变化(2 / 2)

这些院、监是由正四品侍郎兼领。

中枢要将最近赚到的一批钱,拨款给地方使用。

对外宣布这是为了让考校学子能力,方便以后选拔精干充任军官。

通过中央集权和地方封邑世袭的手段,能最快解决部落氏族封建化过程中,战斗力忽高忽低的历史遗留问题。

之前主要是赏赐爵位,现在分为两块,一块为禄米,一块为封地。

只要好好的给中枢干活,中枢就会将给你安排封地,减少朝廷的俸禄支出,顺道解决边荒的开垦问题。

“府,是一个最高层级的衙门。按照北伯从大同县返回之后,对中枢四方衙门品级进行了规制。

每个司的主官,都是左右侍郎的其中一个,然后往下细化各个院、监、组、集团等。

他还以为下边的臣子们穷奢极欲呢!

不过,现在北方的变化,还是让子旬感到了震惊。

手按在这些浮雕上,细致且温润,没有毛刺,显然是精雕细琢,就是气味不怎么好,似乎有漆散发的感觉。

“这些,都是从哪里弄来的?”

经过三轮的试验,真正能就学的,除了天才,就是军功集团的族人。

组、集团则是分属正六品郎中、正八品员外郎等官职协理,还有其他一些文书工作。

现在辛屈下命令明年五月,全国除了镇北将军府之外的各地主官汇聚昌平,包括地方的氏封勋爵,都需要带上本地未来三十年的发展规划。

辛屈自打有了儿子之后,他就降低了对外行动的次数,转而开始对内进行调整。

繁复的文字,让子旬看得瞳仁一缩,按道理来说,不该这么快就弄出这么多字来才对,但万万没想到,这才几年的光景,燕国的文字数量,就跟雨后春笋一样,蹭蹭蹭的冒出来。

阿飞一边说着,一边命人将之前他整理好的资料,送呈给子旬。

辛屈趁着现在有时间了,开始进行糊名制联考,将昌平附近的几个县,统一设为一个学区,然后展开了学力考试。

科举改头换面一下,就能用了。

听说是细化了很多,从地方上调选了不少贵族到任中枢,统辖内外诸事。

子旬继续看着书,又叫来了几个经常跟燕国交易的行人,问询了一下这些记载文字的内容之后。

比如司空府,由从二品大司空,总管衙门内外诸事,分置正三品左、右侍郎分司协理。

如果真要选拔,最后还是军功爵体制最强。

考学的目的只是为了看看有哪些学子,未来能调上来填补官吏缺口。

但其实是摸索试验符合这个时代的考试方案。

那就是燕国的行政体系,突出一个责任明确,上下一心,规划齐整。

说到底,学校选拔官吏,只是一种补充手段。

第一次居住,阁楼是木质为主,透光都是四周开窗送光,头顶基本上都是黑的。

但也比原始政治制度强太多了。

当然,为了解决民间百姓在无仗可打的时代,往中枢升迁的问题。

之前的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司农、典客等长老权责进行了拆解。

“司空府?木器院?南方国营集团?”走进去的子旬,闻言又探出头来,“先说说府是什么意思?”

他是燕国之君,商朝北伯,整个北方各地的氏族部落都得听他的话,如果不听话那他就能讨伐。

“羡慕啊!要是我在奄商也有这样的气势,何愁地方不宁?”

子旬感慨之余,又说:“罢了,燕方什么光景,到时候看看就知道。

派人走一趟昌平,谓北伯云:我不日来访,让他迎接。”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