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章 做大做强,再创辉煌(1 / 2)

两部《流浪地球》给国内影视行业带来的震撼是影响深远的。

超过两百亿龙币的全球总票房,戛纳金棕榈,最佳剧本,最佳影片等奖项的获得还在其次。

真正让国内,乃至整个华语电影市场为之震撼的,是《流浪地球》剧组截然不同于国内其他电影的制作方式。

在《流浪地球》之前,国内电影市场中,但凡能够获得高票房表现的,大都是沿袭港岛电影模式的那套‘短小精悍’剧组班组。

但《流浪地球》剧组完全不同,导演兼制片人,投资人刘浪作为行业新手,根本没有什么根深蒂固的后勤人员班底,剧组选用人员的唯一标准,就是对方的实力,能不能适应《流浪地球》这种工业化科幻大剧组,根本不存在什么‘门第之见’。

而作为合作对象的董延玲,负责的字节文娱在行业内也只能算是新秀。

招揽来的影视制作人才,很多都是在其他老牌影视制作剧组中被排挤,被‘论资排辈’挤兑出来,郁郁不得志的行业边缘人物。

受到港岛电影剧组模式影响深刻的国内,‘论资排辈’的现象相当严重,人情关系很多时候比个人实力更加重要。

但董延玲可没工夫管什么人情关系,她要的是那些真正有实力,能够把一部影视作品支棱起来的骨架人员。

因此靠着大把挥舞钞票,很快便招揽了一大批影视行业内的技术人才。

另一边,身为刘浪助手,《流浪地球》剧组副导演的林浩也很关键。M.XζéwéN.℃ōΜ

作为‘影视世家’出身的林浩,从小耳濡目染了国内影视行业粗狂奔放的行业内幕。

亲戚中,有做影视道具模型的,有负责群演招募培训的,有给剧组提供整套服化道服务,甚至是管饭的。。。

可以说,除了真正去拍一部电影的核心剧组成员,林浩亲戚组成的这个‘影视世家’,能够包揽了国内剧组9成以上的业务。

正是从小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通过自己的观察,亲戚家人的言传身教,各种影视行业内的弊病,林浩可以说是一清二楚。

别看他现在才大学毕业一年多,但要说到剧组经验,那恐怕得从小跟在亲戚家人后面打杂帮手开始算起。

就这样,新手导演刘浪,行业新秀董延玲,再加上‘影视世家’出身的林浩,三个并不属于国内导演,制片人嫡系剧组关键的三个人,汇合到一起,最终成就了《流浪地球》的辉煌成绩。

这其中,通过拍摄《流浪地球》,整合而来的,关于拍摄大型工业化科幻片的经验,才是国内影视行业各家公司,剧组艳羡的东西。

在《流浪地球》之前,国内乃至整个华语电影世界,没有哪个剧组能够拍摄出好莱坞水平的大型工业化电影。

影像拍摄,灯光,道具等专业人才,国内根本不缺,水平上就算和好莱坞名导团队有所差距,但也差不到哪去。

影视投资方面,国内也根本不差钱,从早先的煤老板,到后来的房地产,互联网,金融等行业的投资,根本不缺少,甚至还有官方的政策补贴。

特效制作方面,新世纪后国内相关技术也得到了蓬勃发展,最明显的就是好莱坞许多特效工作室都会将任务外包给国内的特效团队,国内的特效制作势力,根本不像网友们想象地那么弱。

零零散散地去算,每一项都不弱,但要把它们整合到一起,却又轻易做不到。

‘散是满天星,聚是一坨屎。’差不多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流浪地球》刚拍摄的时候,身为副导演的林浩也没有十足的把握,能够将董延玲提供的人,整编成一个真正有‘战斗力’,能够拍摄出好莱坞大片水准的‘标准化,现代化,工业化电影制作团队’。

一切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在刘浪充分信任,放权给林浩后,结合众多关于好莱坞工业化电影制作团队的纪录片,以及自己从小在‘影视世家’内耳濡目染的行业经验和自我感悟。

林浩硬着头皮,硬是将《流浪地球》剧组整合成了一个有龙国特色的,首个国内工业化电影制作团队。

除了一开始剧组草创,还有些磕磕绊绊,林浩不时还需要向自己的亲戚家人寻求帮助外。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