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 翠华明前茶(2 / 2)

“现在采的茶,属于明前茶吧?”

“这几棵茶树看着有年头了,多少年了?”

“茶树越老,味道越好吗?”

“这是什么茶?”

张一凡平时就不喝茶,网友的这些问题,他上哪去知道啊,只好求助堂哥。

“哥,现在采的茶是明前茶吗?”

张一峰听了后,并没有停下采茶的动作,边采边说道:“我们常常按照时间,将春茶分为,明前茶、明后茶,雨前茶和雨后茶,以明前茶最佳。明,指的是清明;雨,指的是谷雨。”

“按照对应的时间,明前茶称为早春茶,雨前茶称为二春茶,雨后茶叫做春尾茶。”

“如今,正是采摘明前茶的好时候,这个时间的茶叶,受虫害侵扰少,芽叶细嫩,色翠香幽,味醇形美,但受限于气温和发芽量,它生长较为缓慢,能达到采摘的标准很少,所以才会有‘明前茶,贵如金’之说。”

对于堂哥所说的,张一凡是一点也不懂,但他也好奇,问道:“采茶,就是采茶树上的叶子吗,我怎么看着跟我们喝的茶不太一样啊。”

“采茶确实是采茶树的叶子,但又不全对,根据不同的需求,采摘的标准也不同,但大体可以分为四类:细嫩采、适中采、成熟采和特种采。”

“所谓细嫩采,主要是用来制作高档茶叶,它对嫩芽的嫩度要求很高,一般是采摘单芽和一芽一叶,以及一芽二叶初展的新梢.....”

还不等张一峰说完,张一凡就打断道:“哥,什么叫单芽,一芽一叶,一芽二叶初展的新梢?”

“单芽,指的的是刚发出的嫩芽,周围还没来得及分叶,一芽一叶,指的是茶芯连同它旁边刚分出的叶子,一芽二叶,指的分出第二片嫩叶。”

听到这么繁琐,张一凡忍不住嘀咕道:“这么麻烦,像我这样眼神不好,可干不了这活,不过这也太少了吧,一棵树上才能有几个这样的啊?”

解释完之后,张一峰继续说道:“这种采摘标准,数量少,费时间,季节性强,一般都用于明前茶采摘。”

“第二种标准,适中采,一般以一芽二叶为主,兼采一芽三叶和幼嫩的对夹叶,这种标准,茶叶质量不错,并且产量也高,是我们最常见的采摘标准,市面上的茶叶,大多都是采用这个标准。”

“成熟采,一般都是为边疆少数民族特供的茶叶才会采用这个标准,这种标准采用的很少,而且对茶树的生长影响较大,所以我也不过多的介绍。”

“最后一种,特种采,它主要是用来制作一些传统的特种茶,比如乌龙茶,与我们关系不大,日后有机会了再跟大家细说。”

介绍完,这面茶叶也采的差不多了,张一峰从梯子上下来,打算换一面继续采摘。

张一凡看到后,凑了过来,将镜头对准背篓说道:“大家看,这就是明前茶,还真别说,又细又嫩,看着挺漂亮的。”

“哥,网友问你,这明前茶,一棵茶树能采多少啊?”

“这个不太好说,茶树不同,可供采摘的茶叶数量也不同,就以我们眼前这棵茶树为例,年龄能稍微大一些,采的茶不多,如果按照适中采的标准,能有十斤的鲜叶就不错了,但明前茶,还不到它的两成。”

听到能有两成,张一凡说道:“那也不少了,你不说贵如金吗,两斤已经不少了。”

对于这个白痴,张一峰已经不知道说什么了,但直播间的网友,可不惯着他。

“一凡,你是真傻还是假傻?”

“你看平时喝的茶,跟这个是一样的吗?”

“新鲜茶叶,经过炒制后会缩水的,剩不下多少。”

“没文化,真可怕。”

......

看到网友的评论,张一凡并没有觉得不好意思,他的脸皮早就练出来了。

“哥,那炒过之后,能有多少?”

“通常,春茶,4-5斤鲜叶,可以炒出1斤的干茶,你自己算算能有多少?”

“我艹,这一颗茶树,才能炒4-5两?”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