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 第八十八章 无媒苟合不成体统(1 / 2)

穿成亡国公主后 闫桔 23014 字 8个月前

一场秋雨一场凉, 甭管战火燃烧得有多激烈,仍旧阻挡不了地里的庄稼迎来秋收。

在京畿战事胶着时,俞州这边早一些的水稻已经可以收割了。

当地人能平安渡过这场危机, 迎来壮大,委实不容易。

在田里挥舞着镰刀收割水稻的人们说起这次东州那边的战役, 感到无比庆幸。

坐在田埂上休息的老儿道:“也多亏上头的人有脑子, 倘若未能化解汶阳军, 咱们俞州多半是保不住的。”

稻田里割水稻的年轻人应道:“现在好了,汶阳金林俞州三支兵合为一体,以后谁若敢来欺负咱们这边的老百姓,直接打回去。”

老儿笑呵呵道:“那倒是, 谁都别想来抢咱老百姓手里的土地,天王老子来了都别想。”

隔壁田的妇人道:“听说金林那边巴不得咱们俞州军过去呢。”

老儿应道:“那可不,谁不想取缔徭役, 分得自耕地丰衣足食啊?

“前些日我还听从县里回来的李六郎吹牛,说过不了多久咱们俞州这边也要开办学堂了, 公家免束脩收六岁以上的孩子去开蒙受教, 且不论男女都收。”

妇人直起腰身, 好奇道:“马大爷可莫要哄我, 哪有女娃也去学堂的?”

老儿拍腿道:“起初我也不信, 那李六郎说永庆临都雁门那边每个县都陆续开办起来了, 现在轮到咱们俞州了, 据说学堂能顺利推进的话, 以后村里也会开办起来, 让村里的娃娃也能去开蒙。”

挑着空箩筐路过的邻里道:“马老儿你可莫要哄我们,上学堂要花好多钱银哩,光那书本就贵得不得了。”

马老儿:“李六郎经常在县城里跑, 我是听他说的,总不会空穴来风。”

这个话题引起了人们的兴致,做累了坐下来喝水七嘴八舌唠了起来。

他们这些人世代都是文盲,若是公家能免束脩兴办学堂,自是高兴,毕竟谁不想后代能有更好的机会去做学问呢。

不过听到女童也能去学堂,还是感到不可思议。

马老儿倒是个开明的,说道:“我家三郎的闺女现下才两岁,以后待她长大了,若是乡下也有学堂,定要送她去开蒙。”

妇人道:“咱们俞州不也有女官吗?”

“有听说过,不过人家的老子据说是太守。”

“嗐,管他是谁呢,女人当官就是稀奇。”

“我觉得以后说不定还真会有女人来做官,现在咱们俞州是大长公主的管辖地,她就是女人,多替咱们这些妇人考虑考虑前程,也在情理之中。”

“女人做官像什么话啊,抛头露面的。”

“若是你家的闺女做女官,替你们老杨家光宗耀祖,你还嫌抛头露面?”

“老迂腐,谁不想家里头能供养出一个官来,甭管男女,都是一件体面的事。”

“我看你们都别瞎想了,没有点家底的哪能供出官来?”

“这话说得,那当初谁敢想豪绅手里的田地啊,现在不也成了老百姓的地?”

“对对对,其他地方不敢想,但咱们俞州人敢想!”

这话引得众人大笑。

如果说土地能保住他们的饭碗,管了温饱,那教育,则是让他们对下一代的前程充满了期待。

在这个落后又贫瘠的时代,读书人仅仅只占了极少的部分,在他们眼里是高不可攀的存在。

而现在,全民普及。

温饱、教育、道路、商贸往来,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平稳发展起来。

哪怕他们的生产力极其落后,粮食产量远不能跟现代比,但大量的田地暂时能填补。

哪怕学堂里的娃娃们最初只能在沙盘上练习写字,但他们已经开始有机会去接触学习被上流阶层垄断的教学了。

哪怕现在社会还处于小农经济模式,但已经有不少作坊在衙门的扶持下把商品销往各地,已经有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苗头。

这些初步框架都已经陆续搭建好,给俞州人带来非常明确的憧憬希望。

他们正在见证这场历史的蜕变,看到这个千疮百孔的时代正在愈合,一点点修复,脱胎换骨,重获新生。

就从手里的土地开始,娃娃的教育开始。

而推动这一切的梁萤已经前往了东州,目前俞州境内平稳,大部分人都过来把打下的城池安内搞土地下放。

七个郡的工作量是非常庞大繁重的,当地老百姓盼着他们过来。

甘宗群不服赵雉,但梁萤是天子册封的镇国大长公主,正儿八经的王室女,跟土匪有着本质上的差别。

抵达金林那天,所有人到城门口接迎。

这是梁萤第一次见到这位朝廷的老将,排面十足。

谭三娘搀扶她下马车,所有人跪礼。

梁萤亲自上前虚扶甘宗群,说道:“甘老将军辛苦了。”

甘宗群起身,看到那张年轻的脸庞,确实跟梁王室的样貌有几分相似,忙应道:“老臣不辛苦,大长公主车马劳顿,一路可还顺遂?”

梁萤点头,“顺遂。”

跪礼的人们陆续起身。

二人走在前头,梁萤说道:“甘老将军爱民如子,方才有东州今日的太平,东州的老百姓定会铭记你的仁义之举。”

甘宗群道:“那也是大长公主治理有功,方才有东州的军民一家亲。”

梁萤笑了笑,问:“东州盛产甜瓜,这边的瓜可甜?”

甘宗群点头,“甜。”

梁萤又问:“甘老将军见的世面多,可曾见过像东州老百姓这样的民心齐聚?”

甘宗群:“不曾见过。”

梁萤比他矮许多,明明身板纤弱,却有着内在的坚定力量,“古话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我治理下的衙门,可让甘老将军满意?”

甘宗群斟酌回答道:“这是大长公主的决策,老臣不敢妄言。”

梁萤做了个打住的手势,“在我们俞州这个地方,谁都可以畅所欲言,只要是能让老百姓的日子过得更好,让俞州更强大,衙门都是可以采纳的。

“我们这里的公家不是那高高在上的王侯,我们是老百姓的公仆,为民请命,以民为本,是要把他们当成一个堂堂正正的人,而不是牲口。

“这里的每一位老百姓都能得到公允对待,这里的每一位士兵都能得到丰厚报酬。

“现在你们汶阳军愿意汇聚到俞州这个大家庭里,为天下的百姓谋福,是我们俞州的幸运,也是东州百姓的福祉。

“我作为王室的后人,在此向甘老将军致谢,俞州的衙门能得你老人家的认可,我梁萤很是高兴。”

说罢向他行了一礼。

甘宗群连忙回礼,说道:“大长公主心怀天下百姓,是民众之福,老臣受不起这份礼。”

梁萤微笑道:“你受得起,当初东州老百姓自主守城,汶阳军不伤及无辜,可见其胸怀气度。在这样的乱世,只怕也找不出这样军纪严明的兵来。”

甘宗群没有答话。

梁萤继续道:“朝廷腐败,王室式微,北燕气数已尽,这是无法掩盖的事实。

“甘将军你愿意融入俞州,我只想让你明白,你效忠的不是朝廷,也不是我梁萤,是山河社稷,是百姓民生,是以后的国泰民安。

“我们俞州的这些人,都在为老百姓的安居乐业而竭尽全力。他们效忠的并非是我这个王女,而是他们的信仰,心目中的海晏河清。

“甘老将军爱民如子,想来是能明白的。

“民,方才是国之根本。国富民强,万户丰盈,方才是大治。

“我们俞州的衙门,要的不是王权利益,争的也不是其他诸侯的荣华。我们争的是大治,是民心,是众人拾柴火焰高,是千家万户脱贫致富。

“这是俞州人的信念,也希望甘老将军能明白这样的信念,接纳这样的信念。”

她说话的语气温和,不疾不徐,却充满着激动人心的力量。

甘宗群内心触动,不由得想起武安曾问过他的道。

而俞州这片热土,正逐渐成为许多人心目中的证道之所。

在外面的世界满目疮痍看不到希望时,这里正在孕育希望的种子。如今它已经长出幼苗,虽然幼嫩弱小,却充满着美好憧憬。

甘宗群在她身上看到了那种憧憬,明明说话轻言细语,却带着不容反驳的内敛权威。

尽管他已经有心理准备,毕竟一个能驯服土匪,并且还能管辖俞州的女人总得有几分真本事才行。

如今见识,完全颠覆了他对女性的固有认知。

眼前这人比武安年轻很多,也没有武安沉稳,却有着武安身上没有的朝气蓬勃。

那股子积极向上的力量极具感染力,哪怕世道再艰难,在她的眼里泥潭里能开出花儿,世间仿佛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她用行动证明,一切皆有可能。

而俞州,便是最有力的证明。

甘宗群心里头还是有点服气,毕竟论起治内,他确实没见过哪里的民生能比得上这边。

一行人到了太守府,就金林境内的情况细说。

现在他们已经把各郡稳住,金林兵也收编不少入伍,目前综合下来有近十六万兵。

这是一个庞大的数字。

两州十郡,十六万兵,算得上诸侯里的大户了。

奉三郎野心勃勃,觉得可以趁热打铁,继续扩张版图。

梁萤却道:“且先休整,将士们长达半年不曾歇过,吃不消这般疲劳。”

赵雉也道:“现在京畿那边混乱,无暇顾及我们,是可以喘口气儿了。”

奉三郎问:“那我们后续又往哪里打?”

郑曲道:“是往京畿那边?”

梁萤摇头,“京畿那边有楚王,广阳侯,何政和常山王,我们就不去凑热闹了。”说罢看向甘宗群道,“青州和梁州这边,甘老将军可有见解?”

甘宗群正色道:“青州柳氏不足为惧,梁州的北春汝南王根基深厚,要费些心思。”

梁萤:“我打算往青州这边扩张。

“京畿那边离我们远,他们若要来讨伐,需得千里迢迢,山高水远反倒成为了屏障。

“青州这边除了柳氏和汝南王以外,其他的诸侯至多一两万兵,不足为惧,我们俞州横扫过去应能很轻松。

“就算柳氏与汝南王求助于朝廷,京城那边也得掂量掂量发兵过来的利益。”

甘宗群点头道:“京城有何政跟常山王,这两家有世仇,若是受到外力围剿,他们必会合二为一抵抗,若是太平,多半会内斗。”

梁萤:“正是这个理,能共苦,不能同甘,俞州就坐山观虎斗,不去掺和了。”

他们就朝青州那边扩张一番商讨,以俞州为中心布兵镇守,把周边的城池陆续吞并。

晚上有宴饮,梁萤车马劳顿需休息,先回府衙的后宅。

院子里打扫得干净,窗几明净,被褥是新换的,衣物也备得有,赵雉一如既往体贴,她很是满意。

稍后那人过来看她,梁萤听到脚步声,故意躲到门后。

赵雉撩门帘时,她忽地像兔子一样蹦了出来,把他吓得抖了一下,又气又笑道:“你这是要吓死我。”

梁萤活泼地抱住他的腰身,仰头问:“老太太说你皮糙肉厚,可有受伤?”

赵雉低头望着那双亮晶晶的眼睛,整个人都柔软下来,“皮肉伤,不碍事。”

梁萤:“伤到哪里了,我瞧瞧。”

赵雉:“腿上,已经痊愈了。”

梁萤要看他的腿,赵雉不让,一个老爷们的腿有什么好看的?

两人久别重逢腻歪了阵儿。

赵雉把头埋入她的颈项,嗅着她耳际的馨香,说道:“我被甘老儿捉住的时候,心想这辈子完了。”

梁萤失笑,“你也有吃败仗的时候呐。”

赵雉:“胜败乃兵家常事,哪有百战百胜的道理。”顿了顿,“不过甘老儿确实有点本事,在军事谋略上我是服气的。”

梁萤不老实地捏了捏他的胳膊,说道:“姜还是老的辣,人家打了一辈子仗,经验丰富老道,自然厉害。”

赵雉哼了一声,“汶阳军没法收编,他不服我,我把金林兵收编过来了,甘老头就让阿萤你摆平了,你比我会忽悠。”

梁萤被气笑了,“合着我这张嘴就是专门拿去忽悠人的?”

赵雉颇有几分不满,“你是不知道,我被那老头儿逮着的时候,把我当狗一样拴着,哪能让他白拴呢,气也得气死他。”

梁萤:“……”

他是真的有点幽默,把在汶阳军大营里经历说得夸张滑稽,叫她哭笑不得。

想来那阵子他的日子极其煎熬,受了伤又成为俘虏,却只字不提艰难。

在她面前,他永远都是报喜不报忧,没有丝毫抱怨与负面情绪。

一个性情稳定的男人能给人十足的安全感,梁萤听着他平稳的心跳,无比庆幸他能重新回到身边。

她很贪心,事业要,这个男人也想要。

想要他能陪伴在身边一起走这段艰难旅途,想要余生能同舟共济,一起看由他们共同缔造出来的理想王国。

在大业未成之前,不谈儿女私情。

可是由岁月酿造出来的感情日久弥新,它能让他们的相处愈发默契,相互间的扶持更加牢靠。

梁萤很喜欢目前的状态。

有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还有自己喜爱的男人,看着手里的队伍越来越大,势力越来越强。

那种得到周边认可,一点点经营出来的成就感令她觉得所有努力都是有价值意义的。

在这条充满着荆棘的道路上,她建造的空中楼阁越来越高,而他则在底下把楼阁一点点加固。

晚上有宴饮犒劳将士,伙房宰鸡杀羊,备下丰盛晚宴。

人们聚在一起享受秋收的喜悦,饮酒吃新粮,共同祝愿俞州的未来越来越好。

有人提起青州那边,当地有大片盐湖,隔壁梁州则有铁矿,若是能把铁矿拿下来,兵器的制造难题就能迎刃而解。

甘宗群抿了口小酒,说道:“秋收后就可以陆续把周边的城池收入囊中,那些城里没多少兵,若能不动用武力最好不过。”

梁萤赞许道:“能磨嘴皮子就磨嘴皮子。”

甘宗群点头,“还是以和为贵。”

人们就秋收后的扩张议了会儿,现在手里握了十多万兵,已经是大户了,要打周边的城池轻而易举。

再加之秋收后老百姓就会上交公粮给衙门,正好可以用来扩张。

甘宗群实在好奇他们的借粮操作。

梁萤笑着解释道:“借粮是老百姓自愿借给衙门应急用,我们会打借条,他们随时都可以来取粮。

“有些老百姓会在交公粮的时候扣除,也有老百姓觉得稀奇,把衙门的借条当做谈资吹牛,不在乎那么点粮。

“去年我们向俞州的老百姓借粮来应付金林这边的战役,还粮的时候他们总不会全都来讨债,大多都是陆陆续续来讨还,衙门身上的担子也要轻松许多。

“此举一来是缓解衙门的开支周转,二来则是让老百姓有兴致参与,让他们知道我们衙门离不开他们的支持。

“唯有大家相互扶持,方才能走得长远,双方都能获利。”

甘宗群从中得到启发,说道:“如此一来,老百姓成了衙门的债主,倒是害怕衙门垮台了。”

梁萤:“正是这个道理,他们得盼着衙门越来越好,衙门好了,他们自己也受益,这就是我们这边的老百姓愿意齐心协力的根源。”

甘宗群道:“受教了。”顿了顿,“我就奇怪,俞州取缔徭役又这般扶持老百姓,要如何把衙门支撑下去,原来还有借粮的路子。”

梁萤说道:“这是以衙门公信力为基础的法子,借债得还,若不然下回再借就没那么容易了。”

甘宗群:“老百姓不傻。”

他也算是开了眼界,只怕这么多诸侯中没哪个能从老百姓手里借到粮,一来是没有,二来就是这样的世道能不骂衙门的老百姓真的很少。

俞州确实是有点名堂在里头的。

待天色不早了,宴饮才结束。

今日高兴,梁萤也多饮了两杯。

赵雉送她回去歇着,她一路晃晃悠悠,心情痛快,五音不全地哼着俞州当地的小调。

赵雉哭笑不得,说道:“莫要瞎唱,不好听。”

梁萤:“我偏要。”顿了顿,“我是大长公主,赵州牧得哄着。”

赵雉道:“是是是,微臣得哄着。”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