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四方兵戈住,胡使至许都8(1 / 2)

汉末雄风 云垂赏竹涛 10266 字 28天前

就在向朗发表观点之时,水镜庄中,司马徽那沉默良久的书房内。

司马徽的声音骤然响起,打破了书房中原本静谧的空气。

“幼宰贤弟,太子太傅为得荆州,可谓煞费苦心也。”

董和闻言,心中微微一惊。

当然了,其人表面上却不起任何波澜。

“德操兄长当知,某之主公太子太傅胸怀天下、怜悯黎民,若非如此,太子太傅何必如此大费周章?

兄长以为,骠骑将军若自宛城发兵,朝发夕至之下,襄阳可否支撑三日之久?”

司马徽微微一笑,顾左右而言他。

“贤弟此言差矣,刘镇南为天子牧守一方,骠骑将军岂可无故征伐刘镇南?”

董和心中暗骂一句:老狐狸!

董和看人极为通透,司马徽确实是只世事洞明、人情练达的老狐狸。

身为一名颖川士人,司马徽非但能在排外的襄阳安身立足,且能培养出众多仕宦于各方势力的高徒。

若说司马徽只是山野隐士,谁会信?

遑论司马徽身兼三大显学之真传。

三大显学,是儒、墨、法这三家。

否则如何解释精通儒、法二家的诸葛亮,其人机关学从何习得?

言归正传。

司马徽不可能不清楚,刘表绝非张绣的对手,其人只是偏心小徒弟诸葛亮,所以不愿轻易表态罢了。

所以,司马徽所谓“骠骑将军无故不可征伐刘镇南”之辞,只是敷衍董和而已。

以赵旻如今可讨得圣旨的本事,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无故自是不可征伐镇南将军刘表,但如果赵旻有圣旨在手呢?

汉室是衰微不假,但如今仍是大汉天下。

但话说回来,司马徽这一番言谈举止,其实已经表明了其人持有的态度、所要坚守的底线,并极其委婉、隐晦地给董和提出了最佳建议。

至此,董和已经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全部答案。

于是乎,董和举起茶盏,以茶代酒向司马徽行礼。

“多谢德操兄长为弟指点迷津!”

司马徽同样举起茶盏,微微一笑。

“老夫并未指点贤弟,是以贤弟不必多礼,请!”

两个老狐狸相视一笑,同时举起茶盏一饮而尽。

同一时间,襄阳内城蔡府正堂之上,向朗抚须,向在座之一众名士发表自己的看法。

“然则…某万万不信,太子太傅可于邺城城下,大胜袁本初!”

马俊向四周作揖。

“诸君共知,袁本初经营邺城已一十有三年矣,邺城可谓金城之固。间中纵有邺城之叛,亦旋即为袁本初所定,故此,愚以为,呵呵,卫府为彰显太子太傅之能,竟不惜…呵呵呵呵!”

言罢,马俊一脸不屑地看向黄忠、文聘二人。

黄忠登时须发戟张、目眦欲裂。

其人右手握住剑柄,正欲对马俊拔剑相向,却被反应极快的文聘一把摁住。

“汉升兄且请冷静!马兄言之有理,某等皆未收到主公之捷报,此事究竟如何,或许有待商榷!”

黄忠对文聘怒目而视,口中暴喝。

“仲业竟如此糊涂!仲业岂不知主公之性情如何乎?”

黄忠虽怒不可遏,却说得极其到位:

苟哥有多苟,黄忠、文聘二人焉能不知?

尽管黄忠的唾沫星子喷了文聘一脸,但文聘仍丝毫不为所动。

其人颇有后世李唐大将娄师德“唾面自干”的风范,一边死死摁住黄忠握剑的右手,一边淡淡地向黄忠解释。

“汉升兄当知,昔年袁本初邺城之乱始末。”

他们说的,是汉献帝初平四年(西历193年),袁绍大会宾徒于薄落津,却遭遇邺城叛乱之事。

黑山军于毒等人杀太守栗成,劫持袁绍及部将家属,绍众惶惑、人皆涕泣。

绍既破瓒,引军南到薄洛津,方与宾客诸将共会,闻魏郡兵反,与黑山贼于毒共覆邺城,遂杀太守栗成。坐上诸客有家在邺者,皆忧怖失色,或以啼泣。

摘自东汉王粲《英雄记》。

陈寿《三国志》、鱼豢《典略》对此皆不见记载,只能从《英雄记》与《后汉书》中略窥一二。

而文聘之所以提及此事,是因为袁绍的后续反应,绝对值得这些荆襄名士称赞。

(袁)绍容貌不变,自若也。

贼陶升者,故内黄小吏也,有善心,独将部众逾西城入,闭守州门,不内(纳)他贼,以车载绍家及诸衣冠在州内者,身自扞卫,送到斥丘乃还。

绍到,遂屯斥丘,以陶升为建义中郎将。乃引军入朝歌鹿场山苍岩谷讨于毒,围攻五日,破之,斩毒及长安所署冀州牧壶寿。

以上摘自王粲《英雄记》。

袁绍的平叛过程及后续,反映了其人对黑山黄巾贼内部的分化与打压,以致黑山黄巾贼最终走上截然相异的道路。

显而易见,袁绍拉拢的是黑山贼中的陶升,打压乃至诛除的,是于毒。

而且袁绍在平叛中的表现,绝对当得起“当世英雄”这四个字。

得知水晶被偷、眷属被擒之后,袁绍非但始终淡然自若,而且做出了“分化瓦解”、“围魏救赵”、“直捣黄龙”等一系列堪称英明果断的决策。

因此,仅仅数日之间,袁绍便平定了这场看似声势极其浩大、兼且事发突然的邺城之叛。

综上所述,文聘其实是在委婉地提醒黄忠:

袁绍既然能在十年前火速平定祸起萧墙的邺城之叛,就绝无可能在自己老家的大门口吃一场大败仗。

即便袁绍的敌人,是比黑山贼还要厉害百倍的卫府;即便十年前的袁绍,还远不及此时的袁绍这般实力雄厚。

然而…

就连后生仔王粲都能详细记录下来“邺城之叛”始末,那么熟知天下大事的黄忠,怎么可能不知道此事之详情?

所以,黄忠就很生气。

其人再次暴喝一声。

“仲业!速速放手!”

一直处于看戏模式、笑呵呵看好戏的蔡瑁,这时终于反应过来。

其人笑着快步走到黄忠、文聘这两个子侄辈之人身前,伸出手轻轻拍了拍二人那对因用力过度、青筋已近乎于迸裂的手。

“汉升、仲业,今日高朋满座,你二人万万不可再如此无礼。何况你二人当真不愿知晓,邺城之战战果究竟如何?”

蔡瑁最后说的那句话,成功拉开了两大虎将。

黄忠冷哼一声,松开了自己的剑。

文聘松了口气,放开了黄忠的手。

然后…

蔡瑁压力山大。

因为黄忠、蔡瑁二人的四只眼睛,目不转睛地凝视着蔡瑁。

蔡瑁只觉自己背上冷汗涔涔而下、兼且起了一身鸡皮疙瘩。

其人不敢再看堂中武力值最高的这两大猛男,而是看向当众提出质疑的黄承彦、马俊、向朗等人。

“若卫将军可在邺城城下大胜袁本初,则天命仍在大汉,诸君以为然否?”

面对蔡瑁,众人不敢表露出不屑、不快、不敬等态度,尽管不少人仍不信卫府在邺城城下大胜袁绍,但众人还是齐声应道。

“若实情当真如此,某等自应尽力匡扶汉室、效忠天子!”

而蔡瑁要的,正是众人这句话。

尽管蔡瑁已笃定,卫府确实已在邺城城下大胜袁绍。

蔡瑁遂含笑颔首。

“如此甚善!时已近午,某为诸君聊备薄酒蔬菜,还望诸君赏光。”

黄忠、文聘二人登时傻眼。

马俊、向朗二人也颇为不甘。

啊这……

邺城之战…

谁胜谁负,这关系到荆州的未来前途。

黄承彦沉声道:“且慢!老夫…”

蔡瑁正欲开口,黄承彦便抢先问道:“德珪,邺城之战,战果究竟如何?”

【作者题外话】:接着上一章继续为您说。

诸葛玄虽然未曾投奔刘表,但确实曾经前往南阳。

因为袁术与孙坚曾霸占过南阳,这里无疑存在袁术的故旧势力。因此诸葛玄在豫章太守任上,遭朱皓(汉廷势力)驱逐后,投奔南阳,不是“往依刘表”,而是“往依袁术”。

(袁)术畏(董)卓之祸,出奔南阳。会长沙太守孙坚杀南阳太守张咨,引兵从术。--《后汉书袁术传》

诸葛玄的政治立场(隶属袁术)与迁徙南阳(投袁术故吏)始末,大抵如上所述。

诸葛氏与荆州士族的联姻,大抵出自诸葛玄的安排。

诸葛玄在兴平二年(195)入荆州,死于建安二年(197)。

是岁,(刘)繇屯彭泽,又使(笮)融助(朱)晧讨刘表所用太守诸葛玄。--《献帝春秋》

诸葛亮生于光和四年(181),随叔父至南阳时,应是十五岁。

因此,诸葛亮的两位家姊,按女子“十五及笄”的传统,在诸葛玄迁徙南阳之初,便已成年。

彼时诸葛瑾客居江东,诸葛亮与诸葛均是幼弟,在(亮父)诸葛珪已死,诸葛玄尚在的情况下,诸葛亮两位家姊的婚姻,必然是由叔父玄所主导。

换言之,诸葛亮大姊与蒯祺的婚姻,诸葛亮二姊与庞山民的婚姻,均出自诸葛玄的安排。

蒯钦从祖(蒯)祺妇,即诸葛孔明之大姊也。--《襄阳记》

(庞山民)亦有令名,娶诸葛孔明小姊。--《襄阳记》

襄阳蒯氏、庞氏均是荆襄地区的豪强家族。诸葛玄此举,无外乎打算长久居于此地,乃至日后“落籍荆襄”。

从这个角度推测,诸葛亮与沔阳黄氏的婚姻,也很可能出自诸葛玄的安排。

黄承彦者,高爽开列,为沔南名士,谓诸葛孔明曰:“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色,而才堪相配。”孔明许。--《襄阳记》

按当时的早婚传统来看,诸葛亮的年龄(十五)完全可以成婚。

诸葛亮的婚姻虽然颇多典故(阿承丑女),但他与黄氏的感情,却并非《襄阳记》记载般和睦。

诸葛亮的独子诸葛瞻,是其四十七岁所生,可知生母必是妾室。

换言之,其原配黄氏未能诞下一儿半女,乃至诸葛亮中年时,不得不过继诸葛瑾的儿子为嗣子,险些绝嗣。

(诸葛)乔字伯松,亮兄瑾之第二子也。初,(诸葛)亮未有子,求乔为嗣。--《蜀书诸葛亮传》

襄阳地区的门阀家族,有蔡氏、蒯氏、黄氏、庞氏、向氏、马氏等等。

蔡瑁是刘表麾下头号大将(镇南将军军师),其小姊是刘表后妻,大姊嫁黄承彦,即诸葛亮岳父。

蒯良、蒯越是刘表心腹,门第显赫。诸葛亮大姊嫁给蒯祺,无疑是攀上高枝。

考虑到蒯祺在房陵太守任上被蜀将孟达所杀,诸葛亮后来出卖孟达(暗通款曲又见死不救),很可能有“私人恩怨”的因素。

建安二十四年,(刘备)命(孟)达从秭归北攻房陵,房陵太守蒯祺为达兵所害。--《蜀书刘封传》

庞山民娶诸葛亮小姊。山民是庞德公之子,庞统是庞德公之侄,即山民的堂兄弟。换言之,卧龙与凤雏,还沾染姻亲关系。

(庞)统,德公从子也,少未有识者,惟德公重之。--《襄阳记》

诸葛亮凭此背景,也得到了同荆州门阀交往的机会。

下一章咱们继续说。.就在向朗发表观点之时,水镜庄中,司马徽那沉默良久的书房内。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