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章 卫所制度的利弊(2 / 2)

既然占领了,就要驻兵,要驻兵就要先养兵,明初的时候,各地历经战乱,满目疮痍,百废待兴,国家一年税收才二百万两银子,压根不可能养多少兵。

而卫所制度,其他的不好说,至少能缓解粮秣的压力。

而且一个卫,并非简简单单的五千六百个大头兵在某个城池镇戍一方,一个卫并不是五千六百人,而是五千六百户人家。

他们每个军士都有自己的家庭,妻儿老小都在,当兵的去操练了,妻儿老小进行各种手工的经济生产,如种田,纺织,打铁等,这就是一个以军事为主的城镇。

最重要的是,这些军户也会有自己的孩子,他们的孩子仍然是军户,而只需要一个孩子袭职接替父亲的军士身份,他的兄弟将以军属的身份仍然保持军户,但是他们不再有职业限制,种田经商还是读书科举全都可以。

朱雄英身边的大理寺卿陈迪,就是出身卫所户籍。

明朝后来很多的大学士尚书侍郎御史等高官都是军户出身。

还有,卫所制度快速融合云贵川湖等地区汉人之外的族人,使整个大明王朝的百姓更好的团结起来,也让各族对汉王朝有归属感。

可展现到新朝,卫所制度出现了一大堆的弊端。

在无法扩张,土地固定情况下,底层的卫所军户迅速的农奴化,并丧失战斗力。

而因为丧失战斗力,整个卫所的土地也被勋戚,士绅,军官所占据,军户也成了他们的佃户。

简单的说,就是卫所的高级军官对底层卫所士兵的剥削和压迫过于严重,而且底层士兵对于世袭军官毫无反抗之力,只能任由压迫。

不给田,不给粮食,吃不饱,自然就会逃跑,这就是卫所制度大量缩水的根本原因。

不仅是军户卫所制度,还有藩王制度,宝钞制度等等,老爷子当初颁布各种制度放在当时的环境和局势都是非常正确的。

各种制度,章程,规矩都是李善长,刘伯温,宋濂,汪广洋这些当世之杰定下的,绝对没有任何问题。

可随着时间的发展,到了新朝,原本有利的各种制度几乎全部变成了隐患,有些是潜在的,有些直接是表现在明面上了。

老爷子看似给朱雄英留下一个锦绣江山,其实也是个烂摊子。

空虚的国库,滥发的宝钞,兼并的土地,缩水的卫所,还有手握重兵的藩王问题等等。

乍一看,大明朝蒸蒸日上,繁荣昌盛,再仔细一看,财政,土地,军队,制度,真是哪哪都是问题和弊端。

关键是老爷子从来不认为他当初设立的这些东西有任何问题。

之前爷孙俩就讨论过这些问题,老爷子认为造成如今局面不是制度的问题,而是人心贪念,杀一批,再换一批就解决问题了。

可这样做真的能解决问题吗?

当然是不可能的,你拿自己去标准天下人,那绝对就是你的不对了,这世间尽是凡夫俗子,哪有这么多的圣人。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