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章 平衡之道(2 / 2)

“臣以为,辽宁右佥都御史田伯祥堪此大任。”

辽宁右佥都御史田伯祥也是一员战斗经验丰富,骁勇善战的猛将,只是性格比较激进暴躁,欠缺谋略,人情世故,统筹协调能力一般。

陈相立刻说道:“此人性格冒进,有勇无谋,缺少大局观,不善变通,处理叛乱,恐怕容易出岔子。”

李北辰听了半天,大概明白了立马的来龙去脉,当即说道:

“你们举荐的将领都很好。杨希辰有谋略,文武双全,经验丰富,就担任总兵官。田伯祥骁勇善战,善于作战,就任命为提督,辅助杨希辰。两个人相互配合,刚好合适。”

两方提议的都用了,陈相和孟相无话可说。

至于兵部尚书,他感觉自己就是来凑个人数的。反正两个丞相都有自己的盘算。他不过是日常捡漏,做下会议纪要。

李北辰见两个丞相都很高兴,兵部尚书蒙圈,就说道:

“兵部尚书,既然调度归你管,你还是要全程跟着。你从兵部派个人去任监军。这个人要通兵法,体能好,武术好,脸皮子要厚,胆大心细。你拟个人给朕。

另外朕让徐福海安排个内侍跟着一起去。方便到时候你们遇到困难,八百里急报送回来。这样你们办事也会更安心。”

李北辰有自己的考虑。孟相对杨希辰的担心其实不无道理。

一个对边境事务熟悉,同时还能如鱼得水,既懂得军事,又有边事管理经验,多是情商高,黑白通吃的。很容易借力打力,把朝廷的军队变成自己的军队,占山为王。

再派一个性格冒进的,谋略差一些的,组成一组,“以愚困智”就是典型的平衡之道。

就时常说的,把纵横千里的千里马跟跛脚的骡子凑成“一个团队”,把某方面能力不足的员工跟某方面能力强的员工组合在一起,彼此制约。

打压能力最强的,扶持能力最弱的,削弱影响力最大的,强化下级对上级的依赖性。这是通用的制衡原则。

至于兵部,那是顺势给兵部尚书刷存在感,是强化兵部职能,逐步分化两位宰相手中的职权和影响力。

内监自然是自己的眼睛和嘴巴,主要是去观察、威慑这批人的。

贪腐问题不是李北辰用人第一考虑,能办成事,尽快平定内乱才是。但他当然支持贪污腐败分子主动上缴国库。毕竟国家是真的没钱啊!

总而言之,第一件事就算这么定了。

但孟相和陈相都觉得皇帝这两天有点变了,开始伸出爪子了,不像之前只是对他们发牢骚,表示不满。

比如没想到兵部派一个,宫里派一个。多一个人就多一把锁。

而李北辰暗下决心,借着西北叛乱开卷熟悉军务这块。这样以后当他们提名这些将领,讨论作战方案时能够心中有数,不至于被牵着鼻子走。

何况京城离鞑靼近,作为帝王,必须要懂军事,才能够将来亲自带兵打仗时,胸有成竹,不至于一摸瞎。

对于第二件事,有官员畏罪携款潜逃,该如何预防和处置,李北辰再次把这个问题扔给三个人。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