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3章 东家墙倒了你怪西家(1 / 2)

《宋史》有云:部多戌兵,苦食少,参审定其阙,令民之隐度麦粟之赢,先贷以钱,俟谷熟还之官,号“青苗钱”,经数年,廪有余粮。

这话大概意思便是说由朝廷贷款给农民,等农民的谷物熟了之后再还给朝廷,一来二去,便都有了余钱,两全其美。

余博庸所实行的借贷法便和这个法子有相似之处,这的的确确是一件为民办事的好政策,可其中出了些岔子,让余博庸身陷囹圄也丢了官职,最后还差点身死。

这一切的一切都和那说得头头是道的傅霜年脱不了干系,顾玉竹眼睛微眯,透过一层薄纱定定地看着台上的老东西,道:“非也非也,傅太傅这一番话说得可真有意思,余太傅曾经推行新政,取代了民间放贷,本是一件好事,又何来一片民间怨声载道?”

顿了顿,她似乎又退了一步,“我这个人是个实在人,所以平日里最听不得的就是那些假大空的话,您若是没有一个确切的数据,还有实际案例,我还是能够心悦诚服的。”

台上,傅霜年狠狠地皱起了眉头,心里掠过一丝不安,他总觉得事情没这么简单。

但站在他身边的傅庭却已经忍不下去了,高视阔步地上前,“你想要证据,好,那我就给你证据,此法推行的第二个月,京城外,有一个名叫天山的县城中,此处因地势特殊,每年的收成并不好,除去要缴纳的税赋之外,农民每年几乎不能余钱,所种的土地也只够一家几口的嚼用,而就是这样,他们得知了可以借贷的消息之后,经受不住诱惑,借了一笔用去巨额消费,导致本身无法承受,等到官府催收之时,他们只好卖子卖女,更有甚者,绝望之下,一头在官府的门口撞死,而这只不过是一个县城。”

“余下其他县城,各种状况,层出不穷,甚至有的人还阳奉阴违,调高了利息的价钱,故意收缴手续费,导致穷人更穷,穷到连活下去的希望都没有,我这样说,你可明白?”

在场作者基本都是读书人,这些读书人还未走进官场,因此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闻言竟是全场哗然,纷纷抨击起来。

“如此说来,这分明不是为百姓谋福利,而是在害百姓啊。”

风向几乎到了一边倒的地步。

顾玉竹却冷笑着扫了一下自己衣袖,不慌不忙道:“我还有一个问题需要公子解答,太傅曾经规定的借贷是几分?为何旁人的贪心要怪在定律法的人头上?”

傅庭像是没听到第一个问题,直接略过后皱眉,“在定制律法之时,便应该要想到其弊端,否则一份不完整的政策出来岂不是害了百姓,那这样还当什么官。”

“哦?”顾玉竹若有所思地点头,“你的意思是说余太傅所定制的不完整了?”

傅庭刚想说事,身后便传来一声不轻不重的咳嗽。【1】

【6】

【6】

【小】

【说】

他马上退了下去。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