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斩尽杀绝(2 / 2)

汉家功业 官笙 9269 字 10个月前

蔡邕一怔,旋即猛的想起了什么,连连道:“不见不见。”

门房愣了下,上前低声道:“主人,周家可有二位历三公。”

周异之父周景,从兄周忠皆曾位列三公。

蔡邕脚步不停,好像在躲瘟神一样,道:“那周异是袁安的门生!今后凡是袁家的门生故吏,都不准进我府邸。”

门房陡然惊醒,立即道:“是,小人这就去打发了他们。”

蔡邕脚步一顿,回过头,道:“他们?还有谁?”

转过身的门房又转回来,道:“还有其子周瑜。”

蔡邕摆手,与袁家有关的,他是一点都不想沾。

……

刘辩沿着小路,走向鸿都门学的内部,这才发现,鸿都门学真的是在大拆大建,到处都是工匠,虽然很多没有成型,但已经可以判断出,绝对是富丽堂皇,称得上是奢华了。

“真是奢靡惯了啊……”

刘辩叹了口气,这蔡邕,明显是领会错了他的意思。

刘协没说话,只是好奇刘辩为什么要带他来这里。

七拐八折的出了鸿都门学,转过一个弯,刘辩出现在了杨府后门。

刘协看着不起眼的小门,又看向刘辩,安静的没有出声。

杨彪一瘸一拐出现,艰难行礼道:“臣参见陛下。”

刘辩瞥着他的拐,笑呵呵的道:“杨卿家,你这腿伤几个月了吧?”

杨彪比以前更加肥润了,挺着大肚子,陪着笑道:“臣,臣……”

刘辩摆了摆手,懒得与他废话,径直走进去。

杨彪这才注意到刘协,怔神的眨了下眼睛,连忙跟在刘辩身后。

一众人到了正厅,不等上茶,杨彪就抬起手,沉声道:“臣恭贺陛下大胜而归,陛下威武,直追武皇帝!臣代表朝廷百官,奏请陛下封禅!”

刘辩眉头一挑,看着杨彪,心里却动了起来。

封禅?倒也不是不行,只要能扫除洛阳城上空的阴霾。

不过,刚刚大胜匈奴,风光正盛,这时封禅也就是锦上添小花,还得另寻时机。

“起来吧。”

刘辩拿起茶杯,轻轻喝了口茶。

杨彪坐起来,躬着身,胖脸平静。

此时的后院里,王朗立在屋檐下,神情凝肃的望着正厅,心里是翻江倒海的各种念头。

刘辩从潘隐手里接过三道奏本,推给杨彪,道:“丞相,看看这三道奏本。”

杨彪听着‘丞相’二字,本能的心里一突,伸手接过三道奏本。

只是打开第一眼他就双手一抖,吃惊的抬头看向刘辩,道:“陛下,这是?”

“看完再说。”刘辩道。

杨彪强忍着不安,继续看下去。

第一道,主要内容是裁减官吏、第二道主要内容是扩建禁军以及羽林军、第三道,则是说的地方州牧、刺史、太守、世家大族等拥兵自重,把持地方,不尊朝廷,对朝廷政令阳奉阴违,肆意妄为。

而令杨彪心惊胆战的原因,是这三道奏本的上书人是——袁隗!

袁家,杨彪心头的一根刺!

杨彪猛的合起奏本,沉色道:“陛下,臣认为袁隗居心叵测,所上奏本必然包藏祸心,臣请不用理会!”

刘辩微笑,道:“朕认为,其中还是有可取之处的。”

这三道奏本是刘辩在处置何进的那一晚,袁隗按照刘辩的要求写的。

杨彪眨了眨眼,似有些怔神,旋即就道:“陛下圣明。”

刘辩面上微笑,心里冷笑,道:“卿家,你可从中看出了些什么?”

杨彪胖脸绷起,故作沉思模样。

裁减官吏,谁敢冒这个头?不得被天下士人骂死?

扩建禁军、羽林军,这事也有待商榷。当初的西园八校尉,是十二常侍结党乱政的根基。

至于地方豪强的拥兵自重之类,谁敢多言?这是自找麻烦!

刘辩笑容收敛,道:“卿家作为丞相,有什么想法?”

‘丞相’一出,杨彪心头不自觉的抽了下,小眼睛不停的眨,飞快的道:“臣,臣认为,确实有些庸吏,当裁撤。扩建禁军、羽林军,臣认为可以,但须稳妥,毕竟毕竟朝廷国库空虚。地方,地方,臣伏请圣断!”

刘辩对杨彪这种习性是太了解了,完全不生气,道:“卿家为丞相,应当拿出一套理政的章程,这三道奏本,卿家认真参考一下,过几日,朕就要看卿家的章程。”

杨彪肥脸抖索着,口干舌燥,道:“陛下,陛下,臣不足以担当大任……”

刘辩直接起身,打断了他的话,边走边道:“最近,朝廷涌起了弹劾卢植,董卓,曹操等人的风潮,你来弹压一下,有执迷不悟的,你以丞相的身份,罢了他们。”

太平盛世需要言官来制约权臣,这种时候的言官,除了坏事还是坏事。

杨彪见刘辩就这么走了,连忙爬转过身,冲着刘辩道:“陛下,陛下,臣……”

刘辩径直出了客厅,大步出门。

“还有一个人要见。”

出了杨府,刘辩站在街上,左右四顾,指着不远处的的酒楼,道:“正好,朕也饿了,请大司马到这里与朕一起用膳。”

“是。”潘隐应着道。

而在刘辩刚出杨府,杨彪就连滚带爬的向着后院,找到王朗。

两人坐定,王朗看着三道奏疏,神情有些恍然的点头,道:“陛下对朝政果然早有想法,这步棋走了这么久,好耐心……”

杨彪擦着头上的冷汗,道:“先别说这些了,你说我,我该怎么办?”

王朗放下袁隗的三道奏本,道:“上书,然后尚书台合议。”

杨彪神情立变,睁大一双小眼睛,道:“你真的让我上书?你知道要得罪多少人吗?这些人,但凡将来有一个人上位,必然会将我生吞活剥!”

王朗平静如常,道:“你若不上书,你杨家就是下一个袁家。再者说,尚书台合议,你觉得能议出什么?你不敢做,其他人就敢了?”

杨彪又惊又喜,连忙给王朗倒茶,道:“还是王先生高明!那个,到尚书台来帮我?”

王朗原本确实有些心思,但这个心思是越来越迟疑了,沉吟片刻,道:“我还须治学。”

杨彪没有为难他,只要王朗还在他府里就行,转而道:“有些人给我来信,想要入朝,你觉得怎么样?”

王朗脸色一变,双眼微冷,道:“你打算步袁家后尘?你一定要告诉所有人,尤其是陛下,你毫无权势,没有任何野心!”

杨彪重重点头,道:“我听你的!”

王朗见他答应了,看着桌上的三道奏本。

他有种清晰的预感,经过此番御驾亲征,那位陛下面临的困境将大为改观,朝廷非但不会稳定,反而会更加动荡。

……

李儒找了王允半天,终于在大司农府将正在查账的王允给找到。

他等了一会儿,见王允盘账太过认真,根本没有与他说话的意思,等不及了,上前将王允拉到一旁,低声道:“王公,陛下到京了。”

本来还准备拿荀攸等人把柄的王允,听色一楞,道:“不是还有几天吗?你确定?”

李儒肃色点头,道:“下官在招贤馆亲眼看到了,还有渤海王也在,决然不会错。”

王允沉着脸,心里飞速转动起来。

陛下提前回京,必然是要将事情做在暗处,而见渤海王,肯定与董太后欲回京有关。

李儒见王允低头思忖,见四下无人,压着嗓子道:“王公,暂时还没有其他人知道陛下已经回京。”

王允猛的看向他,道:“你是说……”

李儒儒雅的脸上出现一抹狠色,道:“王公,那董卓本就人神共愤,之所以还能入朝位列三公,无非是因为他在并州的兵权。现今,他兵权尽解……”

王允自然对董卓不满,这种人,怎能配与他并列朝堂。

但要是对董卓动手,还需要从长计议,不能鲁莽,再怎么说,董卓也是太尉之身。

李儒见王允意动,目光微亮,道:“王公,董卓在并州杀人如麻,天怒人怨,只要稍加推手,败亡就在眼前!”

既然董卓败亡,杨彪还会远吗?

杨彪一去,那王允就是丞相!

他李儒自然也会跟着水涨船高,三公之位,坐得!

听到李儒提到‘并州’,王允神情杀机一闪,道:“你打算如何做?”

李儒回头看了眼,凑近一点,在王允耳边低低私语。

王允听完,道:“好,就这么办!你去找人,我去试探一下荀攸等人的态度。”

说是试探荀攸等人,实则还是宫里的陛下。

李儒心知肚明,又道:“那,卢植与曹操?”

王允神情冷冽几分,道:“一同。”

在王允看来,卢植坐看刘辩被围困上党,是大罪。而曹操是直接元凶,更是罪无可赦!

李儒抬手道:“下官明白了!”

说完这一句,李儒目光变得晦涩,语气也有些飘忽,道:“王公,那渤海王……”

王允顿时沉凝不语。

刘协的存在本就十分敏感,加上突然跳出来的董太后,时时刻刻挑动着朝野的敏感神经。

李儒看着王允的神情,心里蠢蠢欲动,很想说一句:是不是该为陛下编造一个合理的借口?

但他与王允还不够‘党同’,出口的是:“王公,至少,渤海王不应该继续留在尚书台,陛下多半也是这么想的。”

王允默默思索一阵,道:“我会找机会与陛下说。你去收集卢植,董卓,曹操等人的罪证,务必一棍子打死,决不可给他们翻身的机会!”

现在朝局的争斗,就讲究四个字:斩尽杀绝。

绝不留一丝后患!

求月票求月票~~

(本章完)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