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7章 一步到位的主战坦克底盘(1 / 2)

引进吸收涡桨7和涡轴7,毕竟只是个牵扯不多的小项目。

二人甚至还没走到楼门口,就已经把能聊的都聊完了。

任炳达也知道拉关系不可操之过急,又简单说了几句场面话之后,便就此准备打住。

常浩南独自走了几步路,站在路口迟疑是回住处还是去食堂。

这时候,碰巧又遇到了同样刚从楼里面出来的姜甫和。

“常总这是交了班,准备回京城了?”

在624所做测试的这段时间里,二人之间的关系也还算熟络。

在去年那次涡扇10的设计评审会上受了些打击之后,姜甫和便十分听劝地走上了对垂直起降发动机的研究。

当然,目前还处在十分初步的阶段,主要是研究喷管大角度偏转的相关技术,以及对于升力风扇和升力发动机这两条路线的可行性进行论证。

但好在短时间内是不用担心研究方向被人截胡了。

“……”

所以常浩南所说是,最少也是个部件测试。

由于624所是华夏唯一一个航空发动机地面测试基地,所有型号航发的研究全过程都需要跟这里打交道。

他在624所工作了半辈子,过去十几年也一直跟着刘振响参与高空台研发,自认为对于航空发动机的整个研发流程了然于胸。

但是这涡扇10的设计评审才过去不到半年功夫,怎么就开始讨论测试流程的事情了?

寻常发动机项目,这时候不是应该还在定设计方案么?

是我落伍了?

姜甫和一时间陷入了自我怀疑。

常浩南本来就有点选择困难,干脆直接跟着姜甫和走向去食堂的方向:

“京城那边的事情可以先放一放,先去趟盛京,现在必要的测试数据都已经拿到了,得把涡扇10的压气机设计给定下来,尽快转入测试流程。”

现在无非是通过常浩南本人,而不是双方的行政联络员传达而已。

因此这类研发进度和时间表方面的信息,本来也需要互通有无。

这部分工作有很多甚至是放在二级供应商那边进行的。

因为正常来说,这个流程相比于整机测试,更需要反复多次进行。

“别的不说,我在正式接手涡扇10项目之前,其实就已经在研究一些压气机的关键技术,还有总体设计的理论方法,所以心里有数,各个子系统,大体上都是同步并行开发,压气机这一块又是我亲自负责,效率自然更高些。”

姜甫和一时间竟不知道该如何接上这段十足凡尔赛的发言。

常浩南看着一脸见了鬼表情的姜甫和,笑着宽慰道:

“你也知道,这个型号的预研其实已经开始有些年了,肯定不能和那些真正意义上的新项目去比。”

“涡扇10的情况么,比较特殊。”

需要总设计师亲自过问的测试,除了某些特殊情况以外,不会是细小零件的质量和性能测试——

但话到嘴边好几次,终究还是没问出口。

也就是各个子系统完成设计和制造之后,在整合到航发整机里面之前,需要先确定其本身的可用性。

不过姜甫和听过之后,惊得连脚下的动作都停住了:

他本来还想问关于部件级测试的具体安排。

对于抓总项目研发的总师来说,如何确定时间表,以实现最高效的时间和资源利用就是个颇具挑战性的问题。

“这……这就要准备转入测试流程了?”

主要是姜甫和有点担心。

万一常浩南表示自己有把握部件测试一遍过……

那这天就彻底聊不下去了。

所以只好报以沉默。

常浩南看了看对方的反应,也感觉刚刚那段话似乎没怎么起到安慰效果。

但他也想不到什么更好的办法,只好转移话题:

“对了姜总,我之前听刘院士说,所里已经开建第二座面向轴功输出发动机的高空台了,进度怎么样?”

“前段时间,还有几个建宁发动机集团的同志跟我抱怨,说他们搞出来的新型涡轴8,只能在厂方做非标准的台架测试,然后就得直接装机来着。”

sb101高空台投入使用,算是结束了华夏过去几十年间无法进行全自主航发试验的历史。

但是,一座高空台,对于目标是成为航空动力强国的华夏来说,肯定是不够的。

一方面是每一型发动机,哪怕所有测试一遍过,也要进行几千个工作小时,大概半年左右的台架测试。

但凡多几个并发型号,就得排队等着。

另一方面,sb101试车台只能用于测试涡喷和涡扇发动机。

涡桨、涡轴或者活塞这种发动机,因为输出的是轴功率,而且对于引气指标的要求不同,所以需要完全不同的试车台。

发动机试车台这个东西,在国内是624所独有。

因此,说起这个话题,姜甫和刚刚尴尬的神情也缓和了不少: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