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1章 需要预警机(1 / 2)

140°每秒的滚转率,如果放在整个战斗机范围内,那倒不能算是个多么惊人的数字。

远的f16幻影2000,近的歼10和阵风,都远远超过这个数字,高的甚至在净构型下能达到300°每秒以上。

不过很明显,这些飞机走的本身就是高敏捷性的设计路线。

对于一架并不以此见长——实际上过去还一直是短板的重型战斗机来说,这个数字已经进步相当明显了。

而这一切,也都被飞在略微靠后位置的那架歼11as全部记录了下来。

“1121,你的滚转很快,而且滚转过程平稳,几乎不掉高度,非常好。”

哪怕是对于顶级试飞员来说,在两個试飞科目之间也是需要休息的,因此天上的两架飞机正趁着这段功夫进行无线电联络。

“我感觉这还没到机体强度的极限,不过单靠襟副翼的话,恐怕也没办法提供更高的滚转力矩了。”

付国祥的声音中夹杂着略微急促的喘气声:

“我先转向180°,把速度再提高100试试。”

与此同时,随着第一次滚转测试结束,塔台里面也响起了一阵掌声。

尽管如今的无线数据传输效率还不支持处理高清画面,但通过在原型机内部集成一组额外的天线和传感器,已经可以把一些基础飞行数据实时回传给塔台。

这个改进对于一帆风顺的试飞来说其实可有可无,但万一试飞过程中出了什么故障乃至事故,那就有可能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

虽然这种事情已经好几年没有出现过了,不过大家心里总还是得绷着这根弦才行。

航空安全这东西,一旦稍有放松,那很大概率就是直接山体滑坡。

“何总,看来你们的机体结构升级,卓有成效啊。”

常浩南看着面前屏幕上面显示的飞行参数曲线,语气也跟着轻快了不少。

旁边的何明虽然表面上一副平静如水的样子,但直到说话时才被将将压下去的嘴角还是暴露了他内心的兴奋:

“机体结构升级的效果,我们其实之前就确定了,现在能把这个理论效果给落实下来,还是要感谢包括常总您在内,给我们十一号工程提供新技术新工艺才是。”

他这说法当然也不全是虚的。

隔壁使用同款机体的苏27sm在大半年之前就已经首飞,验证了这个构型的有效性。

除了结构强度的提高让飞控层面解除了对滚转的限制以外,更主要的是,新构型下襟副翼的长度显著提高,几乎占据了整个机翼的后沿,因此能够更加积极地参与滚转。

但设计归设计,实物归实物。

否则斯坦航空公司造出来的飞机也不会那么让人难绷了。

对于才刚刚把基础型号苏27sk造明白不久的华夏来说,能在一次大的结构和工艺升级之后不出问题,这就已经非常难得了。

“其实老付的感觉没问题,单论结构强度,这个机体其实还能有不少余量可榨,听说苏霍伊那边正张罗着给一架苏27sm原型机把al31fu给装上去,试试极限究竟在哪。”

al31fu,就是711号技术验证机使用的发动机,相比al31f提升了推力,更重要的是具备推力矢量控制(tvc)能力。

侧卫的机体本来就大,再加上两台发动机的安装位置距离中心轴线很远,所以转动惯量很大。

在过去,制约滚转率提高的主要是结构强度,所以这个问题倒不是很明显。

而现在,正如付国祥所说,仅靠襟副翼已经无法满足要求了。

不过,一切事物都具有两面性。

如果装上tvc喷口,那么原本单纯的累赘就可以一转提供转动力矩。

这种情况下,发动机位置距离中心线远,反而成了优势。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