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二章 建立现代化国家体系(2 / 2)

“对了汉龙,汴梁大学那边说学生太少,希望今年能扩招一些,你怎么看。”开过玩笑之后,贾昌朝问赵骏。

他以前做过教育部尚书,现在也分管教育。

“嗯,以前汴梁大学虽然成立,但主要的方向还是为科学院培养人才,并不对外招生,只招收对科研感兴趣的进士以及极度优秀的高中学生。”

赵骏说道:“现在我们已经慢慢补齐了从小学到高中的大部分基础理科知识,高等数学、高等物理和高等化学也在稳步推进,是时候正式扩招,培养更多的科研人才。”

说着他沉思了起来,片刻后说道:“这样,由汴梁大学开始,让他们那边组织一下人员,带上人马和设备,在各路先建立起分支大学,大宋每一路至少得有一所大学,等学校建立好,便统招高考吧,让教育部那边组织一下。”

“是。”

贾昌朝点点头。

“很多国家要求在汴梁建立使臣馆,汉龙你怎么看?”

这边蔡齐问道。

“让他们建呗,也就是现在不能建联合国,以后还得找机会吞并他们呢。”

“那行。”

“汉龙,这是目前统计的全国工业情况,基本上每一路已经至少有三个钢铁厂,水泥厂和砖厂十个以上。”

分管工业的宋绶也说道。

“还不够,大建设还得继续啊。”

“步子是不是迈得太大了,咱们现在的收入虽然稳步提升,但要投入的建设财政也非常多,朝廷会很吃力。”

“不用怕花钱,钱这种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就得狠狠地花。”

赵骏想了想道:“周边这些小国我看还是太原始了点,让外交部和大理那边交涉一下,把从四川到云南的陆路修缮一下,把水路也浚疏一下,多卖点东西过去。”

“他们怕是不会答应。”

“可由不得他们答不答应,对了,四川和云南交界处那些番部落虽然名义上属于我大宋,但向来都是不服从朝廷管教,让成都那边派军队前去,接管城池,正式设立官府吧。”

“这。”

大家听到这句话,都愣了一下。

倒不是说担心会打仗,而是这样有点吃力不讨好。

古代王朝为什么只在意汉地十三州?

因为这些地方属于优质资产,物产丰富,土地富饶,适合农耕文明发展。

其它地方,像青藏高原、两广岭南、蒙古草原、东北三省、西南云贵等地方,在古代都是自然条件非常恶劣的地区。

所以诸葛亮虽然南下收服云南少数民族,但却并没有大力开发,而是建立庲降都督府,属于半羁縻统治。

现在大宋收回燕云之后,汉人固有的优质资产全都收回来。其它地方,就属于劣质资产,会不会增加朝廷的负担?

“先建立起官府,慢慢统治吧。”

赵骏笑道:“别管这些地方民族服不服,先宣示主权,再慢慢治理。主要也是云南那边产金银啊,大宋现在缺的不是物质,是钱。”

“知院不是打算做纸币吗?现在怎么样了?”

夏竦问。

“估计明年后年正式发售吧,已经在让化学院进行纸币制作工程了,要想防伪也不容易,不过银币可以从明年开始发售,这样就能减轻现在的缺钱压力了。”

赵骏说道。

“商品流通货币确实很重要,我大宋日益缺钱啊。”

晏殊叹了口气。

北宋出现交子就是因为缺钱惹得祸。

市面上的商品远远大于货币,就造成严重的通货紧缩。

这几年物价天天在跌,要不是朝廷一直在收购农产品维持物价,农民怕是要苦不堪言了。

主要也是大基础建设已经开展了五六年之久,从庆历二年到现在,全国的官道、水路、运河又进行了大规模修缮。

物资流通更快,打倒大量地主阶级之后,农田数量不减反增。加之摊丁入亩,大宋户籍数量从庆历前的七千多万,一跃暴涨到去年九千万左右。

田地越多、人口越多、生产力又暴涨的情况下,产出自然是巨量增幅。

各类稻、粟、豆、麦等农产品价格日益下跌,玉米、土豆、红薯等作物的引进又让畜牧业蓬勃发展。猪油、花生米、豆油制取技术提升,动物油和植物油价格也跌落下来。

可以说不仅仅是大宋这些年的宽松政策让民间繁荣,同时也是引进大量海外作物,使得生产力大幅度提升的直接结果。

“现在的生产力基本上达到了清朝的鼎盛时期,养活四五亿人口不是问题。接下来可能百年内,是大宋人口爆炸式增长阶段,涨到两三亿人不是问题。”

赵骏说道:“所以我们得加紧一点了,要有居安思危的意识,农学院那边要大力发展起来,各种试验田、试验基地要投入建设,不断改良,寻求杂交水稻,要预备第三次生产力暴涨。”

“嗯。”

众人听后点点头。

“说起来,我已经建立了一个相对成熟的官员体系,以政制院为核心,各部各司其职,层层监督,层层治理。但我还没有建立起一个完善的现代化国家。”

赵骏忽然想到了一个问题,对众人说道:“这样,今天下午崇政殿会议的时候,我们与官家商量一下,完善现代化国家体系吧。”

“好。”

“也确实要走向未来,脱离原来的桎梏。”

“大宋终于要从农业社会,转变为工业社会了,这是我们中华文明的一次开端与革新啊。”

“我赞同。”

众人纷纷应下,一个完善的现代化国家体系,这才是未来的根基与趋势。

(本章完)

.yetia100192/41870496.htl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