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五章 确定国庆日,为百姓服务(2 / 2)

随着王守忠一声高昂的呐喊,今天的早朝就开始了。

各部尚书就纷纷向皇帝禀报政务。

早朝按规定是从辰时初到辰时末,也就是一个时辰的时间。

但光汇报政务就占去了大半。

虽然很浪费时间,然而这个过程却不能省略。

因为这意味着赵祯也参与进国事,而不是完全被架空,所以该有的仪式还是不能少。

等到差不多到辰时四刻至辰时五刻,距离早朝结束还有二十来分钟的时候,总算是把每日早朝的工作禀报完。

这个时候一般有两种情况,一个是讨论其它事情,另外一个就是赵祯宣布提前退朝。

而前者的情况极少,后者的情况最多,因此赵祯就打算宣布。

然而还未等他开口,同知开封府杨伟率先站了出来,拱手说道:“陛下,臣有奏。”

“你说吧。”

赵祯其实也猜到了。

因为昨天下午崇政殿开会的时候,赵骏他们就谈过这个问题。

新宪法其实严重打压了官员们的地位。

古代士农工商,士排在第一,并且考中进士,一朝为官,那就是鲤鱼跃龙门,普通百姓在他们看来,就是凡夫俗子,不可同日而语。

但现在新宪法下达之后,就狠狠地碾碎了他们的自尊心,虽然他们的权力没有受到影响,可在法律条例下,他们的地位直线下降,法理上跟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

这自然会引起一些官员的不满。

不过赵骏也没有在意。

因为对于绝大多数中央高级官员来说,这并不会受到影响。

他们很难直接接触到底层百姓。

相反,最直观受到影响的必然是中下级县官、州官。

一旦他们还是像以前那样,摆出高高在上的姿态,对于百姓提出的问题和要求置之不理,那么御史司和皇城司必然会教他们做人。

所以满朝诸多高级大员并无触动,唯有开封府的官员会第一个站出来反对——他们是整个汴梁平日里接触百姓最多的人,受到影响自然也最大。

杨伟是宋真宗时期,写《宋太宗实录》《册府元龟》《武夷新集》的作者工部侍郎杨亿的堂弟,历任龙游知县、大理寺丞、提点开封府诸县公事、以及权开封府判官。

历史上他在今年三月担任权知开封府,成为了开封知府。

但如今由于赵骏钦点了包拯,因此他只是从开封府判官升为同知开封府。不过开封府现在提了品阶,开封知府是正二品,同知开封府是正三品,所以也不算是给他降级。

此刻他从队伍中走出来,向赵祯拱手说道:“陛下,臣以为新法有些不妥之处。”

赵祯没有说话,就这么看着他。

杨伟硬着头皮道:“新法实施虽好,可正所谓“礼逾其制,则尊卑乖;乐失其序,则亲疏乱”。百官替天子牧民,若失其权威,则威令不闻,如何服众?”

“汉龙,你怎么看?”

赵祯问赵骏道。

赵骏看向包拯道:“包希仁,你觉得杨子奇说得是对的吗?”

“不对。”

包拯摇摇头。

“那你的看法是什么?”

赵骏问。

包拯说道:“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能佚乐之,则民为之忧劳。能富贵之,则民为之贫贱。能存安之,则民为之危坠。能生育之,则民为之灭绝。”

“很好。”

赵骏点点头。

这句话就是最好的回应。

他环顾四周,然后说道:“古人说,百官定序,替天资牧民。但我认为官员存在的意义并不是牧民,牧民是以民为畜,养着民,最后却杀了来吃,肥了自己,民岂有不怨恨的道理?”

“大家都是从民中出来,祖上二十代,难道个个达官贵人?做人不能忘本,引水而思源,岂有一朝为官,便嫌弃自己出身,忘记了自己祖宗的道理?”

“所以今朝立此宪法,就是为大宋国家之根本,告诉你们,告诉百官和天下人,民并非牲畜,也并非尔等肆意妄为的对象。而是国家稳固的基石,是孟子所言的“本”!”

“朝廷现在做这番基调,便是要让给官员不应该牧民,而是为民。为百姓服务,为百姓的利益去谋划,为百姓的福祉去着想。”

“只有让百姓富贵,让百姓安乐,让百姓生活过得好,才是官员存在的意义。”

“若你整天只想着自己高高在上的权威,整天去计较自己在百姓面前如何威风,那么你这是在为国为民,还是在单纯地耍威风,摆出自己的排场?”

“那我就只好问问杨同知,你任开封府同知以来,为多少百姓做过事,为维护朝廷稳定立下了多少功劳了。”

这句话一出,杨伟已经是汗流浃背。

史料记载,杨伟无治剧才,然清慎勤谨,为时所称。

虽然被人称赞,但前一句也说了,他并没有治理好开封府的才能,只是比较清廉谨慎而已。

所以如果论起功劳,显然他就没什么用处,最多算是个清廉的庸官。

见到他已是有些惊惧,赵骏就继续说道:“这世上或许有地位高低不同,但人和人之间的人格从来都没有贵贱之别。那些当官的道德品质,有些还不如乡间一名农夫来得高尚。”

“因而众生本就平等,又何须去在意地位的高低?”

他双手一摊,看向满朝官员说道:“不管是官家还是我,又或者诸多宰相,希望的是诸位能把心思用在爱护百姓,为百姓服务身上,而不是在这里斤斤计较,在意自己的权威有失。”

一番话语,让杨伟被噎住,最后只好拱手说道:“下官对知院之言,必铭记于心。”

“嗯。”

赵骏其实并不知道杨伟没什么才能,就说道:“我希望开封府能够给天下州县打个样,以后伱们接见百姓,姿态不可再高高在上,尊老爱幼,古之美德。”

“以后百姓向尔等行礼,尔等亦要有所回应。我未削弱你们的权势,我只是想告诉你们的是,在官家与我眼中,你们与百姓没有什么区别。”

他环顾百官,然后说道:“记住我说的话,对百姓好,百姓才会对朝廷好。朝廷好了,又怎么会亏待得了诸位?如此天下一心,政通人和,方为上道,诸公可谨记。”

“汉龙之言,甚得朕心,诸公可知否?”

赵祯说道。

“臣等铭记陛下之言,铭记知院之言。”

百官拱手行礼。

这宪法,便算是发布了下去。

(本章完)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