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运35(2 / 2)

能在运20降落的机场起降,安225差不多也行,而且安225的构型也相当不错,拿来用正好,还免得冒气动外形的风险。

反正是运输机,又不要求机动性。

就是安东诺夫设计局可能有点意见,先是被安1250抄了,接下来西飞也要抄,能不能换一只羊薅羊毛?

但在603所内部,代号运35的超大型运输机项目已经立项。

最大起飞重量650吨,机舱载重最大270吨,货舱尺寸6.4米*5.2米,长度46米,装备四台XW-30发动机,最大推力132吨。

基本上就是安225的四发版本,不过货舱尺寸稍微大一些,结构也进行了加强能容纳进三辆99A主战坦克,也就是一个坦克排。

再多一辆重量上可以,但机舱强度可能不太行,不过塞几台装甲车是可以的,刚好配套。

空军领导反正已经承诺了,只要造出来造价不高于20亿,可以先采购20架。

运力是运20的三倍以上,价格却在三倍以下,所以空军其实想要的是加量不加价。

之所以给了运35的称号,是因为运30是内定的中型运输机被占用了,运40代号空军打算给安1250,所以603所的新飞机就叫运35好了。

运35的性能实际上比安225还好些,四台XW-30最大耗油量也不过每小时13吨,安225最大的时候能达到16吨,同样油量运35能比安225多飞25%的航程。

运35初步打算用3年时间完成原型机首飞,别问为什么时间那么短,因为上级已经看到安1250飞了起来,给运35的时间原本是两年,把603所骂了一顿后才改成了三年。

三年时间其实也不短了,主要是发动机现成的,不用等发动机对于国产飞机设计来说就能节约不知多少时间。

而且还有个潜在的因素:假如在设计运35的时候有解决不了的难题,实在不行可以拉下脸去找新远,反正都是国内企业,不至于弄不到技术支援,只是得付出一点代价而已。

不过现在陶长宏有些纠结给运35用什么代号,当初对运20寄予厚望把“鲲鹏”给了出去,这个称号似乎看起来更适合运35一些……

西飞在纠结运35,陕飞也在纠结,他们在纠结的是空警-1000。

预警机,作为现代战争中的空中指挥平台非常重要,不过机体说白了就是飞机背个雷达,移动的空中雷达站。

华国的雷达技术是相当不错的,世界领先水平,但是载机就一言难尽了。

当初最开始从露西亚买了伊尔76,搞出来空警2000,其实性能不错,但买伊尔76不方便,造了四架之后就停了。

2012年,空警500首飞。

空警500的载机是运8,四发螺旋桨中型运输机,用运8完全是因为没有其他飞机可用,实际上这个平台不但飞行性能差安全性也堪忧,运8的前身是联盟的安12运输机,50年代的老古董了都。

原本陕飞打算在运20成熟后用运20再改一款预警机,但现在他们另有想法。

他们看上了C832宽体大客机,并打算以其为蓝本研制空警1000。

对于预警机来说,最重要的当然是机背上的大盘子,也就是雷达,这个雷达非常重,也很耗电,所以要求飞机拥有很大的发电量供电。

普通的军用飞机需要特别改造,但民航飞机不一样,天生发电功率就大,不怎么需要改装就能用。

另外民航客机还有个特点就是安静和平稳,能让无线电操作员好好工作不受干扰,军用运输机哪管这么多,坐运输机吵得必须要带降噪耳机才行。

客机的优势还有省油、滞空时间长,几乎不怎么需要维修保养,C832可以轻松在空中停留24个小时,对于预警指挥作战来说相当给力。

(本章完)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