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2章 清廷内乱之前奏(1 / 2)

仁川城内,朝鲜制置使衙门。

王愍浩坐在书桌后,翻阅着手头的一份文书,脸上的表情让人有些捉摸不透。

文书上赫然写着这样的一行大字。

【大明宣武三年腊月底,乾隆驾崩于圆明园!】

看着这一行大字,王愍浩面露沉思之色。

就在他思索着此事的前后得失的时候,伴随着一阵喧哗声,一名亲随敲响了王愍浩的书房门。

然后开口说道。

“启禀制置使大人,黄司令那边急召您前去议事!”

王愍浩闻言,当即放下了手中的文书,然后抬头说道。

“好,本官马上就到!”

话音刚刚落下,便见王愍浩推开书房大门走了出来,带着自己的亲随前往仁川城外的明军大营参与议事。

虽然从明面上来看,王愍浩这个朝鲜制置使是大明在朝鲜的最高官员。

但从实际权责上来说,黄长军这个朝鲜舰队的司令员,才是朝鲜事项的

王愍浩最多只能算是一个打下手的。

是故,面对黄长军的召唤,王愍浩是不敢拒绝的。

很快,王愍浩便来到了黄长军的中军大帐外。

伴随着一阵通报声,王愍浩跟着一名警卫员走进了黄长军的中军大帐。

大帐内,一名名明军将领官员分列两侧,各自落座,正在热火朝天的讨论着什么。

“乾隆驾崩,清军的军心士气必然受到极大的影响,对我大明而言,这将是一个千载难逢的继续进兵,扩大战果的绝佳时机,末将请战!”

“是极,是极,现在清军那边必然是军心紊乱,士气低迷,若我军趁机进兵,定然可以用最小的代价,攻取汉城,彻底改变朝鲜大局,”

“司令员,末将请为前锋!”

“……”

一名名明军将领均是眼神灼热,态度坚定的请战。

现在的明军由于在战场上的节节胜利,人均战争狂人,闻战则喜对于现在的明军而言,并非夸张的修饰,而是写实。

王愍浩见此一幕,知道自己来迟了,连忙下拜道。

“下官来迟,还望司令员恕罪!”

原本一直都是冷眼旁观坐视众将争论的黄长军见此,将目光投送了过来,然后微微颔首道。

“王大人请坐!”

王愍浩见此,再次抱拳道。

“下官领命!”

语罢,他便大步走到了自己的位置上坐了下来。

在王愍浩坐下来之后,黄长军开口询问道。

“鞑酋乾隆驾崩的消息,王大人想必应该已经知道了吧?”

王愍浩闻言,点头回应道。

“回司令员,下官也是刚刚才接到的消息。”

黄长军见此,微微颔首继续说道。

“乾隆驾崩,对我大明而言,实在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大好时机。”

“我大明若是不能抓住这一大好时机,迅速扩大战果,实乃是对不住上天的垂青。”

“王大人,现在朝鲜各方世道门阀你联络的如何了?”

“其中有多少人愿意同我大明站在一起,共襄反清大业?”

对大明而言,最重要的还是中原战场。

是故,能被大明投送到朝鲜的兵力其实并不多,只有一支水师下辖的朝鲜舰队。

其中,能被用于陆战的兵力,更是只有一个整编的陆战旅。

也就三千余人!

这样的一支军队,即使再怎么的能征善战,但受困于兵力,也是根本不足以扭转朝鲜方面的战局。

大明若想要改变朝鲜当前所面临的局势,光靠明军自己的力量显然是不够的。

少不得需要通过发官帽子,来拉朝鲜本土的统治阶级的下场协助!

而这,也正是王愍浩这个朝鲜制置使最主要的任务。

王愍浩闻言,点头说道。

“回司令员的话,就目前来说,已经有三家世道门阀给下官回信,并做出了表态,愿意站在我大明的这一边。”

“其分别是安东金氏,丰壤赵氏,郦兴闵氏这三家,其余的各世道门阀还在摇摆之中。”

“但下官相信,只要乾隆驾崩的消息传开,他们会做出最正确的抉择的。”

就目前来看,大明的金字招牌还是挺好用的。

明军登陆仁川还没多长时间,便已经有好几家世道门阀做出了要投靠大明的决定。

只是,黄长军闻言,却是仍旧有些不满,开口说道。

“王大人,你这边要继续联络朝鲜的各世道门阀,让他们尽快都做出表态,以配合大军下一步的动作。”

“本将准备要对汉城发起一次试探性进攻……”

王愍浩闻言,躬身下拜道。

“下官明白!”

黄长军见此,继续满意的颔首,旋即又将目光看向了其余众将,开口说道。

“大家之诉求本将已经知晓。”

“收复汉城之战即将发动,诸位现在便去各自准备吧!”

“诸位,建功立业,封妻荫子,便在今朝了!”

诸将闻言,相互对视一眼,然后齐齐抱拳应喏。

……

盛京!

盛京皇宫,御书房。

六阿哥永瑢接到了来自京城的圣旨。

圣旨上言明,皇帝病重,要求他入京觐见,以便在皇帝病榻前尽最后的孝道。

看着送到自己面前来的圣旨,永瑢不屑的嗤笑一声,然后开口说道。

“呵呵,有点意思!”

“这个老十七,还真就把我这个做哥哥的,当成傻子忽悠了!”

既然就连和珅这样的外臣都能接到乾隆驾崩的消息,永瑢身为阿哥,在京城又岂会没有自己的人脉?

是故,乾隆那边才刚驾崩,永瑢便已经接到了消息。

如今再看这封由乾隆“亲笔”书写的,召他回京的圣旨,永瑢只感觉想笑。

一旁,永瑢的亲随小允子见此,小心翼翼的开口询问道。

“总督大人,您的意思是?”

永瑢闻言,看了小允子一眼,然后开口说道。

“在本督离京前,皇阿玛身体康健,本督离京这才多长时间,皇阿玛却是不明不白的驾崩了,这里面绝对有猫腻。”

“作为皇阿玛的子嗣,本督要提兵入关,向老十七问个清楚,皇阿玛到底是怎么死的!”

永瑢的态度很明显,他要带兵入关去争一下皇位。

怎么说呢,永瑢作为乾隆现在仍旧在世的几个子嗣中,年龄最长者,他也是有一定的皇位继承资格的。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