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8章 谋反?(1 / 2)

第398章 谋反?

当年为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反清,大明对西南各省的土司势力都做出了极大的让步。

最重要的一点便是全面废除了清廷所施行过的改土归流政策,让那些土司们继续自治。

无疑这是一个逆大势而行的行为。

短时间来看,大明在地方土司的配合之下,确实很快便肃清了清廷的反抗力量,确定了大明在西南方向的统治。

这是有利的一方面。

但随着时间流逝,大明朝廷这样做的隐患也是开始逐渐显露了出来。

那就是土司势力的过度膨胀所引发的地方分裂势力开始展露端倪。

地方上开始逐渐有动荡发生!

这便是弊端了。

李赫作为云贵总督,对此自然是心知肚明的。

很快,丁毅便被带到了养心殿。

怎么说呢,自大明起兵以来,如今不过是第八个年头。

只能是暂且继续坐视地方势力把持地方,对朝廷阳奉阴违。

“等朝廷结束北方的战事,抽出精力,再去着手整顿西南局势也不迟。”

不过,这样的事情不会持续太久。

然后才安排李赫告退,让他尽快返回云贵,主持云贵大局。

同样的道理,国家想要发展,就必须得先把内忧外患都给捋平了才行。

短短八年时间,大明便完成了对汉地的统一,并开始向汉地以外用兵,这个效率是非常高的。

“启禀陛下,当前朝廷的铁路修建进程进行的非常顺利,最多再有十余日,连接北京和天津的铁路线就能成功通车了。”

“大不了可以先向各土司进行适当的让步!”

丁毅闻言,依言在朱简灼对面坐了下来,然后开口说道。

就比如说西南的土司,各省的地主士绅势力……

地方势力更是堪称根深蒂固!

语罢,他便将自己手中的一份报告通过在一旁伺候的小太监呈递给了朱简灼,让朱简灼过目。

朱简灼闻言,面露凝重之色,但还是开口说道。

“云贵方向的局势朕已经明了。”

“来人啊,给丁卿赐座!”

只是可惜,现在的大明依旧要将主要尽力放在向外的战争上,暂且无力对内部进行整顿和改革。

大明内部有隐患,这点朱简灼心中有数。

“卿家现在所要做的,便是要以大局为重,暂且将西南局势稳住。”

朱简灼开口道。

差不多四个月的时间,大明便修通了连接京城和天津的铁路线。

而铁路肯定是要尽可能的走直线的!

如果能一直按照这个速度进行施工的话,那这条连通大明的经济中心与重工业中心的南北大动脉,或许只需要两年就可以修通了。

铁路修建工程是在今年年后才正式开始的,现在已经是宣武六年的四月了。

“但现如今朝廷的主力都被用在北方战场,分别向东北,草原,以及西北方向用兵,暂且无力顾及西南局势。”

但在有外患的前提下,要团结内部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这点是绝对不会有错。

此次回京,他便将此事汇报给了朱简灼。

朱简灼留李赫一起吃了个午饭,算是赐宴。

虽然从表面上来看,地盘是大明的了,但地方上却依旧是老样子。

是有可能会危及大明的统治秩序的隐患。

等朱靖垵解决完北边的隐患,大明朝廷也就差不多该着手整顿内政了。

这些全部都是隐患!

朱简灼接过报告翻看了起来,满意的颔首。

在李赫告退之后,朱简灼并没有立即去休息,而是命人又将丁毅给传了进来。

这个一统天下的速度,放在历朝历代都是最快的那一批。

这个速度其实并不慢!

怎么说呢,从京城到天津之间相隔差不多一百四十公里左右。

而从北京到南京之间的直线距离,差不多也就是八九百公里。

甚至连两年都用不了!

因为,随着施工进度的不断推进,工地上的熟练工人会越来越多。

四个月时间修了一百四十公里,那一年十二个月就是四百多公里。

“这是施工报告,还请陛下过目。”

但是,也正是因为这個效率,导致大明对很多地方都只是传檄而定,并没有能够完成实际控制。

熟练工人越多,那施工的速度自然也就会越快。

翻看完报告,朱简灼点头说道。

“如此甚好。”

“等连接北京和天津的铁路修通,朕便亲自坐火车去天津视察一趟……”

在大明收复京师之后,天津很快便恢复开关了。

去年和今年的这两年时间,天津海关发展的如火如荼,

尤其是随着山西的那些晋商入场,天津港的发展速度相当的惊人。

朱简灼自然会想着要去视察一圈。

丁毅闻言,只是开口说道。

“陛下圣明!”

朱简灼又和丁毅说了会儿话,问了他几个问题,便打发他退下了。

朱简灼刚准备继续接见其他官员,杨和快步从外边走了进来,开口说道。

“启奏陛下,内阁首辅王大人求见!”

朱简灼闻言,微微颔首道。

“快传!”

杨和闻言,应了一声喏,旋即快步跑了出去,不多时便将王顺给带了进来。

王顺快步走到了朱简灼面前,一脸急切的说道。

“启奏陛下,淮安方向急报,运河漕工似有异动,漕运官员恐生反意!”

朱简灼闻言,忍不住面露错愕与不敢置信之色,蹙眉询问道。

“此言当真?”

“狼子野心之徒,安敢如此?”

至于说事情的原因,朱简灼心中却大概有数。

大明要修铁路,这无疑是在断漕运的根。

一但铁路修通,漕运即便不废除,其重要性也将大大降低。

漕运也终将会被铁路所取代。

而这对于在漕运中有着巨大利益的相关人员来说,是一件绝对无法接受的事情。

那些人若是不想坐视大明修完铁路之后,拿他们开刀,那么现在趁着明军主力不在中原,而是在北边战场上同蒙古作战的时机举旗造反,或许就是他们当前唯一的选择了。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