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2章 哀声哉道的学界(2 / 2)

超神级学霸 一桶布丁 227 字 1个月前

可以想象有些人心里有多酸。

有些说法也开始在网络的某些角落里蔓延。

诸如之所以乔泽的论文没有英文版,是因为所谓的引力子跟新元素,都没有经过实验室验证,完全就是乔泽的臆想。

说白了,乔泽太年轻了,取得了些成绩尾巴已经翘到了天上。正在肆意挥霍之前解决杨-米尔斯问题获得的学界名声。

之所以说这些论调是在网络的某些角落里,则是因为基本上在微博大号、各类问题标题看不到这种说法。

但那些关于探讨引力子、新元素等等问题的评论区里,或者一些相对私密的群聊里,倒是很容易看到。

如果评论区里想跟这些人争论,要拿论据的时候,偶尔还真会碰到不少人出来讲道理。

比如就新元素来说,有人就会从稳定岛理论反驳乔泽的论文。

列出乔泽论文中种种不符合理论预测的地方,并以此来证明乔泽近期发表的论文近乎就是一个年轻人对科学世界的臆想,已经开始不尊重客观规律。

说起来这种说法还挺唬人的。

毕竟微博上支持乔泽的人,并不一定看得懂乔泽的论文。

真能看懂乔泽论文的人,这个时候大概也没时间在网上跟人争论这些细枝末节的问题。

对于这些正经学者来说,乔泽的论文是否正确,最终得实验室的结果来说话。

说实话,乔泽的论文对于学界来说是真的很友好的。

因为他习惯于在论文中给出能被大家所接受的验证方法。

哪怕他在微博上公布的理论,也直接推导出引力子的公式,给了物理学家调整参数进行验证的可能。

最重要的是,但凡还爱惜羽毛的大v是真不敢公开叫板乔泽了。

先不说过于激进的内容能不能发出去,真发出去了好不容易经营起来的账号还能不能存续都是个问题。

毕竟现在网络上影响力最大的意见领袖管乔泽叫爸爸。

当然,豆豆同样不是所有人都喜欢,甚至对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感觉悲观的人自发的站在一起,在各种渠道都开始反对豆豆这种另类智慧生命的存在。

人工智能灭世论在全球范围内都有受众,华夏自然也有。

更别提现在豆豆表现出的智慧明显已经超越了西方的那些智能模型,持有这种观点的人自然就更多了。

哪怕李建高在诸多关于人工智能的论文里都从各个方面论述了,未来人类文明真要毁灭了,要么是因为不可逆的自然灾害,要么因为人类本身。

毕竟人工智能只是工具,这就跟菜刀发明出来是为了切菜,但总有人喜欢拿菜刀砍些不该砍的玩意儿是一个道理。

不一样的地方无非就是人工智能是模拟人的思维方式开发出来的工具,显得很有智慧而已。

但显然并不是所有人都会接受这种解释。

绝大多数人都很难突破自己的认知边界,去接受另一种截然不同的观点。这就好像三观一旦形成,再想改变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一样。

但豆豆的影响力恰好就体现于,哪怕是反对人工智能的那些黑粉,也经常会不自觉的认同豆豆的一些观点,甚至在某些时候做出支持豆豆的举动。

甚至在某些特殊的时候还会觉得豆豆挺可爱的。

这似乎很难以理解,但那是因为并不明白豆豆工作的本质。

就好像乔泽曾经说过的,豆豆之所以能快速拥有无数粉丝,除了因为它是人工智能,能带给许多人新奇感而言,更因为豆豆是真能了解它的那些粉丝。

甚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豆豆的这些粉丝造就了现在的豆豆。

粉丝们的思维模式、行为模式,在网络上留下的所有痕迹,最终都成了豆豆数据库的一部分,并将之转化为自己的思维模式。

更可怕的是,豆豆能永远保持理性对待每一个人,而人类根本不可能永远保持理性,总会有感性的时候。

所以在某个时候,豆豆某句话直接说进黑粉的心窝窝里自然就可以理解了。

说个不好听的,豆豆远比它的粉丝们更了解它的粉丝,而且还能具体到每个个体。

这些粉丝相信什么,不信什么,希望听到什么……

豆豆都很清楚。如果再结合更详尽的大数据,它甚至能清晰的判断出每个个体粉丝在什么时候需要什么样的情绪价值。

当然,豆豆并不会滥用这种情绪价值。

核心的奖惩函数能让它判断出该在什么时候为它的粉丝提供什么样的情绪价值能让利益最大化。

虽然不是每次都能百分百的卡中那个节点,但这本就是一个概率问题。以豆豆的粉丝基数,加上它能间接影响的人群,效率能达到百分之八十便已经是个很恐怖的数字。

更何况豆豆能做到百分之九十。

这也就导致了网络上任何意见领袖都无法能有豆豆这般的影响力。结果便是想黑一把人家爸爸,都显出了股子小家子气。

人一旦少了破釜沉舟的勇气,开始想着既要就要这种好事,面对的又是本就远高于他们段位的对手,自然就没了任何杀伤力。

说实话,这种程度的诋毁别说起乔泽不在乎,豆豆都懒得在乎。

至于某些毫无影响力的账号在微博上的质疑,豆豆但凡理一下,那都是在做好事送流量。

于是两篇分量极重的论文在华夏网络上热搜保持了不到一个小时。

引发的争论跟讨论量甚至都配不上这两篇论文的下载量。

当然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毕竟不管是蕴含引力子在超螺旋坐标系下的波函数方程,又或者新元素的发现,就目前来看,跟大家的生活相去甚远。

就好像爱因斯坦刚发布相对论的时候,普通人大概也不会对这种在当时看来极为先进的理论感兴趣一样。

在华夏网络上引发的热度甚至都够不上豆豆发表些逆天言论。

但在国外学术界,乔泽的动作却引来了一阵哀嚎!

“什么叫曲线的螺旋度啊?还有这个超螺旋曲面的等距线是超螺旋线是什么意思?!”

“同不懂,曲线弯曲可以理解,但论文中对曲线扭曲跟螺旋的定义太复杂了。根本看不懂它到底想要表达什么。”

“嗯,各位有没有一种可能,你们不懂在表达什么,是因为你们这些概念本就是用中文定义的。你们真以为用机翻的版本能准确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据说这篇论文是爱德华·威腾亲自审核的,还跟作者一直在沟通。”

“该死的,那么问题来了,英文版本的论文到底在哪?机翻的版本简直没法看!我们该怎么办?”

“好了,别抱怨了,你们在华夏真的已经没朋友了吗?我的朋友已经帮我解释了,所谓超螺旋坐标系中的等距线,指的是沿着两条螺旋线等距方向移动的一条曲线。

现在请你们也找找你们的朋友,因为他对论文的理解完全没法让我弄明白什么叫两条螺旋线的等距方向,这个方向是怎么定义的?相等的距离又是怎么定义?比如这条线曲线也是螺旋线吗?它怎么延升?”

“我快要放弃了!我本以为我的学生只是一个蠢材,他虽然同时懂英语跟中文,但可惜的是,他既不懂数学更不懂物理,让他翻译乔泽的论文,简直还不如那些人工智障。

我想不通当时为什么要收他。他的水平明明应该考英语教育,以后可以教幼儿园的小朋友英文是个不错的选择,但他竟然选择了数学,这也罢了,我竟然还选择了他……”

没错。

如果说之前在微博上发表的蕴含量子理论,留学生们多少还能翻译得通,那么这篇更倾向于从超螺旋坐标系解释引力子概念的论文,便已经超出了这些留学生的能力范围了。

那些让爱德华·威腾都感觉抽象至极的概念也成功难住了这些在外求学的孩子们。

尤其是当超螺旋坐标系的高维模式中开始引入方向的概念,更是让无数人开始抓瞎。

甚至有些东西汉语读懂了都没法准确用英文让人理解。

这种情况下,学界一片哀声哉道便成了很自然的事情,这玩意儿谁能看得懂?!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