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8.不亲不疏(2 / 2)

“比如李广迷路那次,卫青先让他本人去汇报经过,李广不去,但人还在营中,然后文书前来询问。苏建全军覆没那次,也是先到卫青营中领罪,由卫青转送到御前处置。”

“同样,公孙敖收兵后,第一件事应该也是向朝廷汇报。且在朝廷回复之前,公孙敖是不能离开军营,或者说脱离朝廷视线的。既然在朝廷来问罪他的人到达之前,他都在军营,又要如何诈死?”

“再说李广利,其部与且鞮侯单于十万军在余吾水南岸接战,两军酣战十多日,李广利突围而归。没有查到双方双亡,但突围常见于被敌军包围,既然是李广利突围而归,那应该是汉军落于下风,伤亡比较大,被匈奴围着打,才会有突围而归的记录。”

“那么问题来了,李广利加上路博德有十四万汉军与且鞮侯单于十万军会战,可以说汉军占据了绝对的人数优势。这种占据人数优势的富裕战,汉军极少有机会碰上。匈奴人是游牧民族,与他们打,运气还真的挺重要的。”

“那会儿又不能千里传音,你一万人出去,遇到是几千匈奴人还是几万匈奴人,很需要一点运气和判断能力。厉害的将军可能从对方移动时留下的痕迹判断一下敌军大致人数,选择追击迎战或者避开敌人主力。然大部分时候,可能是不期而遇,根本没有去判断的机会。”

“你看李广就经常撞上匈奴主力,这运气其实汉军下次可以考虑放李广出去做饵,跟在后面打伏击。李陵更厉害,五千步卒遇到单于主力,想撤都撤不了。赵破奴两万人遇到对方八万主力,苏建和赵信三千骑兵遇到单于主力等等。”

说到后面都说自己晚年昏庸之事,刘彻很生气,并且不断告诫自己绝对不会做晚年“汉武帝”。听到这里,刘彻眼睛不由一亮。这话很有些道理,汉军出击除却撞到匈奴主力动辄全军覆没外,听得最多的还有深入千里无功而返。

若以李广为前军负责钓出匈奴主力,再派赵破奴这种不会迷路却深入千里都还无功而返的将军为后军。待李广与匈奴主力接战后,后军跟上包圆敌军,应该会有所获吧!现在的问题是,李广容易迷路,可能不会走既定路线,后军如何才能不把他跟丢呢?

“可是少见的富裕战,李广利竟然没有什么收获也是绝了。看看李广利,谁再说卫霍能赢是因为装备好,一汉抵五胡?事实证明,想要一汉抵五胡,除却装备好,还要看领兵的将领。”

“然这个不太行的李广利,凭着人命堆积的富裕战,竟然也一跃成了大汉‘名’将。虽然没什么功绩,却生出了大大的野心。当年卫青和霍去病最显赫时,也是处处以武帝为主。卫太子虽然是卫青的亲外甥,但卫青其实很少主动去接触这个外甥。”

“我们之前说过了,不管是卫青还是霍去病,都是将对他们有知遇之恩的汉武帝摆在第一位,然后是大汉,在汉武帝和国家之后,他们才是太子的舅舅和表兄。我想卫青很少主动去接触这个外甥,除却把武帝放在第一位之外,其实也有为太子考虑的意思。”

“君王和储君与外戚的关系是非常微妙的,首先他们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血脉关系。如果主君的地位不稳,外戚不可避免会被波及。比如吕后死后,汉惠帝的子嗣被打上野种之名,诸吕皆灭。”

听到诸吕皆灭,吕太后心下一紧,目光向众臣看去。已知将来的汉文帝是捡漏,并非诛杀吕家之人,那么诛杀吕家的人极可能就是现在在朝堂上的人了。

“其次,身为储君的太子与外戚不适合太紧密的关系。因为在主君与外戚的关系之中,主君要占据主导地位。可卫青是朝中大将军,他是汉武帝的大将军,不是卫太子的大将军。甥舅二人如果太亲热就会导致一个尴尬局面,若以太子为主导,那么是不是有人会觉得大将军对皇帝不够忠心?”

“若卫青占据主导,不免有摆布太子的嫌疑。因此,卫青一心效忠皇帝,与太子不亲不疏最适合。亲甥舅这种绑定关系,只要不是像田蚡那样和旁人勾结,那么大将军在一日,卫青就是卫太子的保险杠。”

“这方面典型的例子,如满清的太子胤礽与他的叔外公索额图。因为两者的关系太过紧密,在康熙觉得太子与索额图的关系超过了自己父子之间门的密切,就容不下索额图了,甚至也因此对太子不满。”

骤然听到自己的名字,索额图打了个冷战。

“事实也确实如此,大将军在时,无人敢打太子的主意。卫青一死,人人都恨不得从太子身上咬下一块肉。”请牢记收藏:,网址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阅读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