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8.土地兼并(1 / 2)

“不管汉宣帝出于什么原因没废太子, 结局就是刘奭成功登基,成为了西汉第十一位皇帝,即汉元帝。”

秦始皇、汉文帝:!!!第十一个啊, 果然很扎心!

汉高祖刘邦:“传到第十一代了, 不错不错!”

相较于汉高祖的自得, 汉文帝、汉景帝等人的满意, 汉宣帝的心情就不那么美妙了。于汉高祖、汉武帝这些先代君王, 汉元帝已经是很久之后的事情了,属于他们想要插手都够不到的远方。汉宣帝却有改变的机会, 但又觉得无从下手。

不过汉宣帝很快冷静了下来, 距离上次直播后,他所在的位面已经过去好几个月。霍光回去后软禁了霍显,许皇后虽然还活着,但霍显确已谋划毒害皇后的事情。天幕揭穿其阴谋后, 霍显怕连累儿女已‘自绝’。

相较于丧妻, 霍光更乎家族的延续。为了避免家族倾覆, 霍光选择了断尾求生, 亲自处置了一批行事失度的霍家人,提前向汉宣帝提出了过继子嗣给兄长冠军侯一脉之事。

追随霍光的许多人不满霍光的“背叛”, 想要反噬。然汉宣帝天幕后, 大汉双璧的名望达到了顶峰,不管是为了笼络人心, 还是霍光的配合有利于自己进一步掌握朝堂, 刘询都不愿在此时与霍光翻脸。

霍光可以认清自己所处的位置,退回臣子的位置,汉宣帝自然乐得与霍光留下一个千古美谈。虽然老刘家打从骨子里来的刻薄寡恩,对名声也不太在意。可不在意却不表示会拒绝锦上添花。

最重要是天幕出现后, 君王有了更多增加建树和功绩的方向。对于年轻有野心的君王,霍光这样的能臣只要不逾越,就会愿意用。

在霍光忙着整顿家事,短尾求生时,许皇后也已顺利诞下孩子,虽然是个公主,但皇后活着,或许以后他们还会有其他孩子。日后不管是改变长子的教育方式,还是培养其他儿子,刘询都还有机会。

“汉元帝刘奭除了好儒术外,还非常多才多艺,弹琴鼓瑟、吹箫度曲、辨音协律等无不穷极其妙。然——事实证明多才多艺这个东西,对于当皇帝没什么用处,固然有唐太宗这样写了一手好飞白不耽搁当明君的,但统计下皇帝这个职业的KPI,你会发现多才多艺这个词更多是昏君标签。”

“唐玄宗李隆基、南唐后主李煜、宋徽宗赵佶那个不是文艺界翘楚。但才艺这东西吧,陶冶情操没问题,把它当做职业也没问题,但你当皇帝还把它当第一职业玩那就很有问题了。”

“不过汉元帝的根本问题也不在‘多才多艺’上,而是纯任德教,大量任用儒生参政治国,把‘独尊儒术’当真了。加上刘奭为人优柔寡断又体弱多病不能操持国事,将政事委任于宦官石显等人,导致宦官专权。左手是擅长空谈的儒生,右手是宦官,这套路明朝表示我们很熟。”

大明朝的皇帝们:……

“当然了,许多人觉得汉元帝时宦官专权的锅得汉宣帝背,谁让汉宣帝晚年也有重用宦官呢?你看汉元帝委托国事的石显不就是在汉宣帝时就已经很有地位了。就如一说到明代宦官问题就说永乐大帝没开好头。”

“对于这种观点我是不太赞同的,于我看来宦官、外戚与以门荫推举出仕之人并没有什么区别,外戚是因后妃得到重用,世家子弟因门阀得到重用,谁没靠关系!在没有更好的人才选拔制度前,世家门阀举荐的官员、宦官亦或是外戚就整个整体而言都是盲盒,开出来后好坏得君王去判断。”

“即便有了科举制度后,有一套相对成熟的人才选拔制度,也只是筛掉一些庸才,却不能筛掉品德败坏之人。诚然,汉宣帝重用外戚宦官算不得好事,但这种好坏却非用不用宦官的问题,宣帝晚期拒谏饰非怠政才是最大的问题。”

刘询身体一僵,刚当皇帝没几年,满脑子雄心壮志的年轻君王很难明白未来的自己是怎么想的。刘询现在应该很能明白年轻的汉武帝刘彻在听到晚年汉武帝所行之事时的感受了。

“不管是汉宣帝还是永乐大帝,他们虽重用官宦,但宦官始终是他们手上的工具。或许对于旁人而言,这些人已经潜藏危险,但对于他们而言,工具就是工具,工具是不能反过来控制君王的。”

“如汉元帝、明英宗这样将政务交托宦官,几乎被宦官操控的君王才是失控。然这个问题的根本却不在于宦官,而在于皇帝能力不足,偏听偏信,没有宦官,这种皇帝也会被身边其他人糊弄。”

“清朝没有宦官问题,那他避免灭亡了吗?什么文官误国、宦官专权、妖妃外戚祸国殃民,都只是根本问题的各种具现。在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除却土地兼并阶级矛盾加剧这类王朝前进时难以根除的问题,王朝走向衰落的根本原因总是离不开君王的贤明与否。”

“中央集权下,皇帝这两个字是真呼风唤雨,一个人就能左右一个国家未来的存在。一个明君能够挽大厦之将倾,而一个昏君能够把王者牌打烂。你看同样是‘独尊儒术’,汉武帝利用儒术加强了中央集权,而独尊儒术的汉元帝得到的却是皇权式微。”

“汉元帝重用儒生,想通过萧望之等儒臣实现改弦更张、推行仁政,但他却对朝堂没有足够的掌控能力,立场也不稳定。在儒臣触及外戚、宦官利益后,汉元帝只坐视多番势力内斗,眼瞧着其中两方势力弄死自己的老师。”

“在这种内斗中,吏治败坏是最快的,因萧望之等儒臣在外戚和宦官夹击下迅速败下阵来,汉元帝并没有吃到用儒术的红利。”

元帝朝,因刘奭好儒术,看到了儒家上位希望,正兴高采烈准备革新的萧望之等儒臣:……陛下,您不是好儒术吗?所以您的好儒术是排在外戚和宦官之后对吧?

“可因重儒以及为了节约财政的考量放弃徙陵,刘奭没有像先代明君一样抑制地主、豪强和商人的势力。天灾人祸下,这些豪民疯狂掠夺公私田,土地兼并加速,流民四起。”

“放弃徙陵是为了省钱,可这一秦汉以来的常规政策放弃后,土地兼并就开始超速了,土地落到地主豪强手里,朝廷就收不到税。本是节流政策,最后却是把财政源头截断了。汉元帝的好儒,用儒术的好处没拿到手,用儒的坏处全部得到了,大汉就此进入了由盛而衰阶段。”

“朝堂上,汉元帝稀里糊涂,家事上,也是稀里糊涂。汉元帝还是太子时,曾经宠爱司马良娣。司马良娣得了重病,死前像汉元帝哭诉自己并非寿终,是其他姬妾嫉妒诅咒死了他,汉元帝因此恨极了其他妻妾。”

元帝后宫,早年追随元帝的姬妾听到这里,对死去的司马良娣又生怨气。这些女子十几岁就伴随汉元帝左右,却因司马良娣一句遗言,在花样年华就被打入冷宫,没有儿女,也不像汉文帝时可以出宫在家,想到未来都要关在这宫室中,凄凄惨惨死去,如何能不怨恨。

对于当年盛宠的司马良娣,嫉妒或许是有过的,可说她们诅咒死了司马良娣,可就太冤了。天幕可是说了,诅咒,巫蛊都是骗人的。

“我是不太懂,既然这么深情,娶司马良娣一个就够了,何必娶那么多妻妾呢!又或者不喜欢他们,效仿汉文帝放她们出宫或归家或再嫁不好吗?当然了上位者不会觉得自己有错,汉宣帝并不觉得儿子有错,还觉得儿子死了心爱的姬妾太可怜了,为了宽慰儿子,特意让太子的养母王皇后另选美人去讨儿子欢心。”

“至于为什么王皇后是太子养母呢?汉宣帝一生有三个皇后,第一个是原配许平君。许平君死后,汉宣帝立了霍光的女儿霍成君为皇后。曾经宣帝也是宠爱过霍皇后的,然好景不长,霍显趁许皇后生育时毒杀许皇后的事被揭发,霍家畏惧宣帝问罪起兵谋反族灭,霍皇后因此被废。”

“霍皇后被废后幽居至死,结局与汉武帝的原配陈皇后相似。汉宣帝为了太子特意选了无子无宠的王氏为皇后。即便当了皇后,王皇后在后宫也没什么宠爱,她的职责就是抚养太子刘奭。不过这位王皇后应该是非常想得通的女子,要不然也不能活了七十几岁,历任三朝。”

“王皇后的家族因王皇后历任三朝从皇后做到太皇太后,也跟着受益。皇后的父亲王奉光在宣帝时封邛成侯,哥哥王舜在汉元帝封安平侯,弟弟王骏在汉成帝时得了食邑一千户的关内侯,侄子王章、王咸都官至左右将军。”

“班固评价:序自汉兴,终于孝平,外戚□□色宠著闻二十有余人,然其保位全家者,唯文、景、武帝太后及邛成后四人而已。其中邛成后就是王皇后。因王皇后当太皇太后时,汉成帝的生母皇太后也姓王,为了区别,多以邛成太后称呼这位王皇后。”

“说回汉宣帝让王皇后给儿子选美人侍奉,王皇后选了五个美人让太子挑选,其中就包括后来的王政君。太子当时还记挂着司马良娣,根本没留心,就很敷衍地说了一句有个还行,也没说谁。”

“因王政君坐得离太子很近,又穿了一件与其他人不同的镶绛色边的掖衣,传话的人就以为太子选了王政君,这样禀告给了王皇后。”

“王政君进宫前,太子已经二十五六岁,姬妾十几人,却没有子嗣。王政君非常有运道,进宫后很快有孕,生下了皇长孙。皇长孙出生后非常得汉宣帝喜欢,亲自取名刘骜,从小带在身边,以太孙称呼。”

“经典隔代亲,好圣孙的梗在封建王朝还蛮常见的。不过刘骜出生没两年,汉宣帝就死了,没看到他的皇孙长大的样子。汉元帝登基后,刘骜也晋级成了太子。刘骜少时喜好经书,宽博谨慎。”

“刘骜有多谨慎呢?据说有一次,汉元帝召见太子,刘骜去见他爹不敢从驰道穿行,宁愿绕一大圈,汉元帝知道后觉得太子真懂事,很高兴特意下了旨意让太子可以走驰道。”

“当年卫太子就是太把亲爹的宠爱当真,皇帝的儿子可不好做,你在他面前得把他当爹,让他觉得你很亲近他;在他背后得把他当皇帝,让他不觉得自己被冒犯,不会觉得你恃宠而骄。”

刘彻一噎,忿忿道:“不就是驰道吗?朕的太子走一下怎么了?以后朕的驰道,据儿随便走,仲卿,朕也许你走!”

卫青:……

卫青很想提醒一下皇帝,您的据儿现在还没影呢!不过想了想,卫青还是什么也没说。如果可以的话,他倒是希望未来的外甥可以晚一点出生。

至于什么自己并不想走驰道之类的事情,卫青倒是没有说。卫青知道因为天幕之故,皇帝其实是有意放松走驰道和官道的要求,提高道路利用率,同时发动各州郡多修路。无意外,日后驰道可能大多数王公贵族都能走了。

当然肯定不会和主播那个时间一模一样执行,比如王公贵族虽然能走驰道,但必须避让皇帝。

“眼瞧着刘骜是个根本描红好少年不是?然——”

“对了,还有然。随着年岁渐长,刘骜的另一面也开始暴露出来,那就是耽于逸乐。刘骜的母亲王政君在汉元帝登基后作为太子的生母成为皇后,却不得宠爱。那会儿这母子俩的地位是有点岌岌可危,有被废风险的。”

“建昭四年,中山王刘竟去世,刘竟是汉元帝幼弟,少时与太子刘骜一起读书。刘竟死后,汉元帝让刘骜前去吊丧。等刘骜吊丧回来,汉元帝见到儿子想到早死的幼弟就伤心的哭起来,然后哭着哭着就看到刘骜没有陪着哭。”

“就为这,汉元帝觉得从小一快长大的叔叔死了,太子却没有足够伤心,不够慈爱。对至亲如此,对百姓肯定不会好,觉得刘骜不配为人主。”

“可因重儒以及为了节约财政的考量放弃徙陵,刘奭没有像先代明君一样抑制地主、豪强和商人的势力。天灾人祸下,这些豪民疯狂掠夺公私田,土地兼并加速,流民四起。”

“放弃徙陵是为了省钱,可这一秦汉以来的常规政策放弃后,土地兼并就开始超速了,土地落到地主豪强手里,朝廷就收不到税。本是节流政策,最后却是把财政源头截断了。汉元帝的好儒,用儒术的好处没拿到手,用儒的坏处全部得到了,大汉就此进入了由盛而衰阶段。”

“朝堂上,汉元帝稀里糊涂,家事上,也是稀里糊涂。汉元帝还是太子时,曾经宠爱司马良娣。司马良娣得了重病,死前像汉元帝哭诉自己并非寿终,是其他姬妾嫉妒诅咒死了他,汉元帝因此恨极了其他妻妾。”

元帝后宫,早年追随元帝的姬妾听到这里,对死去的司马良娣又生怨气。这些女子十几岁就伴随汉元帝左右,却因司马良娣一句遗言,在花样年华就被打入冷宫,没有儿女,也不像汉文帝时可以出宫在家,想到未来都要关在这宫室中,凄凄惨惨死去,如何能不怨恨。

对于当年盛宠的司马良娣,嫉妒或许是有过的,可说她们诅咒死了司马良娣,可就太冤了。天幕可是说了,诅咒,巫蛊都是骗人的。

“我是不太懂,既然这么深情,娶司马良娣一个就够了,何必娶那么多妻妾呢!又或者不喜欢他们,效仿汉文帝放她们出宫或归家或再嫁不好吗?当然了上位者不会觉得自己有错,汉宣帝并不觉得儿子有错,还觉得儿子死了心爱的姬妾太可怜了,为了宽慰儿子,特意让太子的养母王皇后另选美人去讨儿子欢心。”

“至于为什么王皇后是太子养母呢?汉宣帝一生有三个皇后,第一个是原配许平君。许平君死后,汉宣帝立了霍光的女儿霍成君为皇后。曾经宣帝也是宠爱过霍皇后的,然好景不长,霍显趁许皇后生育时毒杀许皇后的事被揭发,霍家畏惧宣帝问罪起兵谋反族灭,霍皇后因此被废。”

“霍皇后被废后幽居至死,结局与汉武帝的原配陈皇后相似。汉宣帝为了太子特意选了无子无宠的王氏为皇后。即便当了皇后,王皇后在后宫也没什么宠爱,她的职责就是抚养太子刘奭。不过这位王皇后应该是非常想得通的女子,要不然也不能活了七十几岁,历任三朝。”

“王皇后的家族因王皇后历任三朝从皇后做到太皇太后,也跟着受益。皇后的父亲王奉光在宣帝时封邛成侯,哥哥王舜在汉元帝封安平侯,弟弟王骏在汉成帝时得了食邑一千户的关内侯,侄子王章、王咸都官至左右将军。”

“班固评价:序自汉兴,终于孝平,外戚□□色宠著闻二十有余人,然其保位全家者,唯文、景、武帝太后及邛成后四人而已。其中邛成后就是王皇后。因王皇后当太皇太后时,汉成帝的生母皇太后也姓王,为了区别,多以邛成太后称呼这位王皇后。”

“说回汉宣帝让王皇后给儿子选美人侍奉,王皇后选了五个美人让太子挑选,其中就包括后来的王政君。太子当时还记挂着司马良娣,根本没留心,就很敷衍地说了一句有个还行,也没说谁。”

“因王政君坐得离太子很近,又穿了一件与其他人不同的镶绛色边的掖衣,传话的人就以为太子选了王政君,这样禀告给了王皇后。”

“王政君进宫前,太子已经二十五六岁,姬妾十几人,却没有子嗣。王政君非常有运道,进宫后很快有孕,生下了皇长孙。皇长孙出生后非常得汉宣帝喜欢,亲自取名刘骜,从小带在身边,以太孙称呼。”

“经典隔代亲,好圣孙的梗在封建王朝还蛮常见的。不过刘骜出生没两年,汉宣帝就死了,没看到他的皇孙长大的样子。汉元帝登基后,刘骜也晋级成了太子。刘骜少时喜好经书,宽博谨慎。”

“刘骜有多谨慎呢?据说有一次,汉元帝召见太子,刘骜去见他爹不敢从驰道穿行,宁愿绕一大圈,汉元帝知道后觉得太子真懂事,很高兴特意下了旨意让太子可以走驰道。”

“当年卫太子就是太把亲爹的宠爱当真,皇帝的儿子可不好做,你在他面前得把他当爹,让他觉得你很亲近他;在他背后得把他当皇帝,让他不觉得自己被冒犯,不会觉得你恃宠而骄。”

刘彻一噎,忿忿道:“不就是驰道吗?朕的太子走一下怎么了?以后朕的驰道,据儿随便走,仲卿,朕也许你走!”

卫青:……

卫青很想提醒一下皇帝,您的据儿现在还没影呢!不过想了想,卫青还是什么也没说。如果可以的话,他倒是希望未来的外甥可以晚一点出生。

至于什么自己并不想走驰道之类的事情,卫青倒是没有说。卫青知道因为天幕之故,皇帝其实是有意放松走驰道和官道的要求,提高道路利用率,同时发动各州郡多修路。无意外,日后驰道可能大多数王公贵族都能走了。

当然肯定不会和主播那个时间一模一样执行,比如王公贵族虽然能走驰道,但必须避让皇帝。

“眼瞧着刘骜是个根本描红好少年不是?然——”

“对了,还有然。随着年岁渐长,刘骜的另一面也开始暴露出来,那就是耽于逸乐。刘骜的母亲王政君在汉元帝登基后作为太子的生母成为皇后,却不得宠爱。那会儿这母子俩的地位是有点岌岌可危,有被废风险的。”

“建昭四年,中山王刘竟去世,刘竟是汉元帝幼弟,少时与太子刘骜一起读书。刘竟死后,汉元帝让刘骜前去吊丧。等刘骜吊丧回来,汉元帝见到儿子想到早死的幼弟就伤心的哭起来,然后哭着哭着就看到刘骜没有陪着哭。”

“就为这,汉元帝觉得从小一快长大的叔叔死了,太子却没有足够伤心,不够慈爱。对至亲如此,对百姓肯定不会好,觉得刘骜不配为人主。”

“可因重儒以及为了节约财政的考量放弃徙陵,刘奭没有像先代明君一样抑制地主、豪强和商人的势力。天灾人祸下,这些豪民疯狂掠夺公私田,土地兼并加速,流民四起。”

“放弃徙陵是为了省钱,可这一秦汉以来的常规政策放弃后,土地兼并就开始超速了,土地落到地主豪强手里,朝廷就收不到税。本是节流政策,最后却是把财政源头截断了。汉元帝的好儒,用儒术的好处没拿到手,用儒的坏处全部得到了,大汉就此进入了由盛而衰阶段。”

“朝堂上,汉元帝稀里糊涂,家事上,也是稀里糊涂。汉元帝还是太子时,曾经宠爱司马良娣。司马良娣得了重病,死前像汉元帝哭诉自己并非寿终,是其他姬妾嫉妒诅咒死了他,汉元帝因此恨极了其他妻妾。”

元帝后宫,早年追随元帝的姬妾听到这里,对死去的司马良娣又生怨气。这些女子十几岁就伴随汉元帝左右,却因司马良娣一句遗言,在花样年华就被打入冷宫,没有儿女,也不像汉文帝时可以出宫在家,想到未来都要关在这宫室中,凄凄惨惨死去,如何能不怨恨。

对于当年盛宠的司马良娣,嫉妒或许是有过的,可说她们诅咒死了司马良娣,可就太冤了。天幕可是说了,诅咒,巫蛊都是骗人的。

“我是不太懂,既然这么深情,娶司马良娣一个就够了,何必娶那么多妻妾呢!又或者不喜欢他们,效仿汉文帝放她们出宫或归家或再嫁不好吗?当然了上位者不会觉得自己有错,汉宣帝并不觉得儿子有错,还觉得儿子死了心爱的姬妾太可怜了,为了宽慰儿子,特意让太子的养母王皇后另选美人去讨儿子欢心。”

“至于为什么王皇后是太子养母呢?汉宣帝一生有三个皇后,第一个是原配许平君。许平君死后,汉宣帝立了霍光的女儿霍成君为皇后。曾经宣帝也是宠爱过霍皇后的,然好景不长,霍显趁许皇后生育时毒杀许皇后的事被揭发,霍家畏惧宣帝问罪起兵谋反族灭,霍皇后因此被废。”

“霍皇后被废后幽居至死,结局与汉武帝的原配陈皇后相似。汉宣帝为了太子特意选了无子无宠的王氏为皇后。即便当了皇后,王皇后在后宫也没什么宠爱,她的职责就是抚养太子刘奭。不过这位王皇后应该是非常想得通的女子,要不然也不能活了七十几岁,历任三朝。”

“王皇后的家族因王皇后历任三朝从皇后做到太皇太后,也跟着受益。皇后的父亲王奉光在宣帝时封邛成侯,哥哥王舜在汉元帝封安平侯,弟弟王骏在汉成帝时得了食邑一千户的关内侯,侄子王章、王咸都官至左右将军。”

“班固评价:序自汉兴,终于孝平,外戚□□色宠著闻二十有余人,然其保位全家者,唯文、景、武帝太后及邛成后四人而已。其中邛成后就是王皇后。因王皇后当太皇太后时,汉成帝的生母皇太后也姓王,为了区别,多以邛成太后称呼这位王皇后。”

“说回汉宣帝让王皇后给儿子选美人侍奉,王皇后选了五个美人让太子挑选,其中就包括后来的王政君。太子当时还记挂着司马良娣,根本没留心,就很敷衍地说了一句有个还行,也没说谁。”

“因王政君坐得离太子很近,又穿了一件与其他人不同的镶绛色边的掖衣,传话的人就以为太子选了王政君,这样禀告给了王皇后。”

“王政君进宫前,太子已经二十五六岁,姬妾十几人,却没有子嗣。王政君非常有运道,进宫后很快有孕,生下了皇长孙。皇长孙出生后非常得汉宣帝喜欢,亲自取名刘骜,从小带在身边,以太孙称呼。”

“经典隔代亲,好圣孙的梗在封建王朝还蛮常见的。不过刘骜出生没两年,汉宣帝就死了,没看到他的皇孙长大的样子。汉元帝登基后,刘骜也晋级成了太子。刘骜少时喜好经书,宽博谨慎。”

“刘骜有多谨慎呢?据说有一次,汉元帝召见太子,刘骜去见他爹不敢从驰道穿行,宁愿绕一大圈,汉元帝知道后觉得太子真懂事,很高兴特意下了旨意让太子可以走驰道。”

“当年卫太子就是太把亲爹的宠爱当真,皇帝的儿子可不好做,你在他面前得把他当爹,让他觉得你很亲近他;在他背后得把他当皇帝,让他不觉得自己被冒犯,不会觉得你恃宠而骄。”

刘彻一噎,忿忿道:“不就是驰道吗?朕的太子走一下怎么了?以后朕的驰道,据儿随便走,仲卿,朕也许你走!”

卫青:……

卫青很想提醒一下皇帝,您的据儿现在还没影呢!不过想了想,卫青还是什么也没说。如果可以的话,他倒是希望未来的外甥可以晚一点出生。

至于什么自己并不想走驰道之类的事情,卫青倒是没有说。卫青知道因为天幕之故,皇帝其实是有意放松走驰道和官道的要求,提高道路利用率,同时发动各州郡多修路。无意外,日后驰道可能大多数王公贵族都能走了。

当然肯定不会和主播那个时间一模一样执行,比如王公贵族虽然能走驰道,但必须避让皇帝。

“眼瞧着刘骜是个根本描红好少年不是?然——”

“对了,还有然。随着年岁渐长,刘骜的另一面也开始暴露出来,那就是耽于逸乐。刘骜的母亲王政君在汉元帝登基后作为太子的生母成为皇后,却不得宠爱。那会儿这母子俩的地位是有点岌岌可危,有被废风险的。”

“建昭四年,中山王刘竟去世,刘竟是汉元帝幼弟,少时与太子刘骜一起读书。刘竟死后,汉元帝让刘骜前去吊丧。等刘骜吊丧回来,汉元帝见到儿子想到早死的幼弟就伤心的哭起来,然后哭着哭着就看到刘骜没有陪着哭。”

“就为这,汉元帝觉得从小一快长大的叔叔死了,太子却没有足够伤心,不够慈爱。对至亲如此,对百姓肯定不会好,觉得刘骜不配为人主。”

“可因重儒以及为了节约财政的考量放弃徙陵,刘奭没有像先代明君一样抑制地主、豪强和商人的势力。天灾人祸下,这些豪民疯狂掠夺公私田,土地兼并加速,流民四起。”

“放弃徙陵是为了省钱,可这一秦汉以来的常规政策放弃后,土地兼并就开始超速了,土地落到地主豪强手里,朝廷就收不到税。本是节流政策,最后却是把财政源头截断了。汉元帝的好儒,用儒术的好处没拿到手,用儒的坏处全部得到了,大汉就此进入了由盛而衰阶段。”

“朝堂上,汉元帝稀里糊涂,家事上,也是稀里糊涂。汉元帝还是太子时,曾经宠爱司马良娣。司马良娣得了重病,死前像汉元帝哭诉自己并非寿终,是其他姬妾嫉妒诅咒死了他,汉元帝因此恨极了其他妻妾。”

元帝后宫,早年追随元帝的姬妾听到这里,对死去的司马良娣又生怨气。这些女子十几岁就伴随汉元帝左右,却因司马良娣一句遗言,在花样年华就被打入冷宫,没有儿女,也不像汉文帝时可以出宫在家,想到未来都要关在这宫室中,凄凄惨惨死去,如何能不怨恨。

对于当年盛宠的司马良娣,嫉妒或许是有过的,可说她们诅咒死了司马良娣,可就太冤了。天幕可是说了,诅咒,巫蛊都是骗人的。

“我是不太懂,既然这么深情,娶司马良娣一个就够了,何必娶那么多妻妾呢!又或者不喜欢他们,效仿汉文帝放她们出宫或归家或再嫁不好吗?当然了上位者不会觉得自己有错,汉宣帝并不觉得儿子有错,还觉得儿子死了心爱的姬妾太可怜了,为了宽慰儿子,特意让太子的养母王皇后另选美人去讨儿子欢心。”

“至于为什么王皇后是太子养母呢?汉宣帝一生有三个皇后,第一个是原配许平君。许平君死后,汉宣帝立了霍光的女儿霍成君为皇后。曾经宣帝也是宠爱过霍皇后的,然好景不长,霍显趁许皇后生育时毒杀许皇后的事被揭发,霍家畏惧宣帝问罪起兵谋反族灭,霍皇后因此被废。”

“霍皇后被废后幽居至死,结局与汉武帝的原配陈皇后相似。汉宣帝为了太子特意选了无子无宠的王氏为皇后。即便当了皇后,王皇后在后宫也没什么宠爱,她的职责就是抚养太子刘奭。不过这位王皇后应该是非常想得通的女子,要不然也不能活了七十几岁,历任三朝。”

“王皇后的家族因王皇后历任三朝从皇后做到太皇太后,也跟着受益。皇后的父亲王奉光在宣帝时封邛成侯,哥哥王舜在汉元帝封安平侯,弟弟王骏在汉成帝时得了食邑一千户的关内侯,侄子王章、王咸都官至左右将军。”

“班固评价:序自汉兴,终于孝平,外戚□□色宠著闻二十有余人,然其保位全家者,唯文、景、武帝太后及邛成后四人而已。其中邛成后就是王皇后。因王皇后当太皇太后时,汉成帝的生母皇太后也姓王,为了区别,多以邛成太后称呼这位王皇后。”

“说回汉宣帝让王皇后给儿子选美人侍奉,王皇后选了五个美人让太子挑选,其中就包括后来的王政君。太子当时还记挂着司马良娣,根本没留心,就很敷衍地说了一句有个还行,也没说谁。”

“因王政君坐得离太子很近,又穿了一件与其他人不同的镶绛色边的掖衣,传话的人就以为太子选了王政君,这样禀告给了王皇后。”

“王政君进宫前,太子已经二十五六岁,姬妾十几人,却没有子嗣。王政君非常有运道,进宫后很快有孕,生下了皇长孙。皇长孙出生后非常得汉宣帝喜欢,亲自取名刘骜,从小带在身边,以太孙称呼。”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