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三章:奥匈帝国投降,全线大反攻(2 / 2)

澳洲崛起录 疯艺炯龙 106 字 1个月前

一旦君主制被推翻,这是因为同是哈布斯堡家族领地而联合起来的国家,也就丧失了彼此联合在一起的理由。

至于奥匈帝国的损失,也就只能由帝国政府来承担。但对于奥匈帝国来说,早点结束战争或许才是最好的选择,至少能够避免战争对于自己战争潜力的进一步消耗,同样也能够避免战争对匈牙利王国政府造成的人力和财产损失。

1917年八月初,三个美国师被运送到了西部前线,这也让西部前线的协约国军队正式突破了1000万人。

一起被抽掉的还有巴尔干联军超过50万的军队,再加上意大利50万军队的协同作战,欧洲西线战场的协约国总军队数量已经逼近一千万。

而德国人也不好过,这一年半以来的总伤亡数字高达350万人,死亡人数也已经接近160万。

除此以外,英法还各拥有100多万的殖民地部队,部署在这些前线军队的后方,负责运输物资以及作为预备部队。

虽然军队的总规模看起来很唬人,但实际上真正的精锐部队不足300万,其他的大多都是殖民地军队和战斗力不太强的军队。

虽然看起来双方的战损比近乎2比1,但要知道,协约国这边动用的大部分都是殖民地军队,这样的战损比反而是协约国占优。

特别是塞尔维亚,本来就和奥匈帝国的关系不好,还吞并了奥匈帝国之前占领的波斯尼亚。

奥匈帝国投降的消息让欧洲民众震惊,同时也代表着德国的败亡已经是时间问题。

五天时间就造成了22.1万人的总伤亡和6.7万人的总死亡,平均每天就有超过1.3万人死亡,3.1万人受伤,这样的伤亡数字远超之前的战争,也超过去年两大战役大部分时期的伤亡。

虽然这其中由真正英国人组成的军队只有不到100万,但征兵制也确实让英国人拥有更多的兵力。

当然,对于卡尔一世来说有个好消息,他的皇帝宝座暂时是保住了。

中部战区拥有50万英国远征军,250万法国主力军队和10万美军。

协约国的反攻是震天撼地的,这也让边境的炮火从未停止,炮弹爆炸的震动如同地震一般,也让整个边境线被一层白雾笼罩,从上空根本看不清敌人的兵力部署。

奥匈帝国为了更好的统治匈牙利,卡尔一世的君主地位是暂时不能丢失的。

此时双方都抱着必胜的念头,因为这场决定胜负的战役一旦失败,那真的离失败不远了,甚至很有可能会被敌人直接打进首都。

150亿英镑足以支撑英国一年战争所需,或者支撑澳大拉西亚一百年的战争花费。

这份合约即将要达成,作为放松的应该就是卡尔一世和匈牙利王国政府了。

7月24日,十多万澳大拉西亚军队乘坐运输船重新返回西线战场,这也代表着澳大拉西亚军队将再次面对德国军队。

德国人所妄想的以阶段性胜利来结束战争的方式根本不可能被协约国接受,这也代表着协约国必须要和德国分出胜负,打到任何一方没有还手的余地即可。

但问题是,目前德国没有资格早点结束战争,除非他以战败者的态度来结束这场战争。

这几乎是协约国目前的全部底牌了,1916年开始的这一年半时间内,协约国特别是英法的伤亡高达400多万,死亡人数就接近200万,可谓是真正意义上的损失惨重。

更重要的是,这500万人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新兵,实际战斗力也让人质疑。

协约国虽然没有这样的担忧,但之前各大欧洲媒体已经把牛皮吹出去了,这不少英法媒体给民众信誓旦旦的保证,会在1917年年内结束战争,让国民能够过上一个和平的圣诞节。

匈牙利的独立要求,国内战争的创伤,高额的赔款,邻国(意大利,俄国,塞尔维亚)的觊觎,这是战后奥匈帝国首先要解决的事情。

如果这时候前线传来任何不利的消息,恐怕民众们第一时间就会抵制刚刚修改不久的征兵制,甚至会影响英国的兵源。

协约国总司令部在这次反攻中采取了和之前截然相反的战略,选择了集中压迫式的冲锋,而不是之前的迂回包抄。

卡尔一世能够保住自己的王位,匈牙利王国政府能够处理自己的危机,可谓是双赢。

在战争爆发的前一年,也就是1913年,欧洲各国的军费开支普遍只有一亿英镑左右,部分国家甚至都没有超过一亿英镑。

要知道,萨拉热窝事件正是发生在波斯尼亚,也直接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在这份赔款被废除或者完全偿还之前,奥匈帝国不可能在其他国家面前抬起头来。

首先是给德国造成的伤亡,德国人的伤亡虽然远远落后于这一数字,但五天下来的总伤亡也高达近十万人,死亡也将近三万人。

在这样的前提下,美国人肯定想从其他方面加大对战争的贡献,免得白白付出大量的资金和人力,如果对于战争的作用很小,在战后也分配不到什么重要的利益。

除了人力的消耗之外,欧洲各国的资金和物资消耗也分毫没有减少。

不得不承认,哈布斯堡作为欧洲最伟大的王室,他的家底还是十分丰厚的。

甚至有不少的欧洲报社已经在大肆叫嚣,他们甚至觉得,协约国军队能够在今年的圣诞节之前就结束这场战争,让所有欧洲民众都再次迎来一个和平的圣诞节。

毕竟美国人的陆军动员进度一直很慢,目前的陆军总规模才刚刚超过二十万人,真正有战斗力的军队甚至不足十万人。

1917年7月21日,因为和谈的进度十分顺利,结果也终于宣布在奥匈帝国停战,并且决定将大部分兵力都调集到德国边境,争取在短时间内和德国决一死战。

而整个战争时期,欧洲各国家投入到战争中的总士兵人数已经超过2000万,总伤亡数字已经超过1500万,死亡人数高达600万人。

对于战后的奥匈帝国来说,到底是作为一个中立国家,还是重新寻找可靠的盟友,这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今天就4200字这一更,歇一歇,明天两更。

  求月票,求支持!

  

 

(本章完)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