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第 33 章 感情突飞猛进,方庆报应……(1 / 2)

县剧院每周都有七八场红色主旋律的话剧观看, 以抗日杀敌、爬雪山过草地、忆苦思甜为主题。

今年暑假国内头一次为学生们演出两场世界经典话剧,不过都是经过的改编翻译的,林赋归暗戳戳地想着到时候让苏桃也去看看。毕竟也算是难得的国际潮流剧目。

这个票很难弄到,不光是学生, 大人们也很想看看除了样板戏外的东西, 甚至有的人还要熬夜排队买票, 想要百分之百弄到票八成还得托关系。林赋归这次票买的晚了,没弄到暑期票, 只好带着苏桃一起看红色样板戏。

两人把自行车停到车棚里,剧院外面已经有很多人等待入场。其中有许多过来看话剧的学生,脸上洋溢着笑容, 和同伴们说说笑笑,老远都能感受到他们身上的青春朝气。

“他们看的两场是《哈姆雷特》, 可惜我买的太晚...等到寒假还有两场别的经典话剧演出, 到时候我提前托人买票, 一定让你看上。”林赋归见苏桃频频看向学生们, 以为她还是想看他们的话剧。

苏桃能出来看话剧就觉得很新鲜,并不强求到底是什么话剧。属于刘姥姥进大观园看什么都新鲜的阶段。

林赋归早就把票面上的场次和座位记得滚瓜烂熟,抬头看了位次图,就带着苏桃往小剧场走。

小剧场里的人不多,《哈姆雷特》的演出全在大剧场里。像是这类红色样板戏,一般都是单位、学校组织, 真正个人极少会有人愿意花时间看的。

“《智取威虎山》, 这部据说也很好看。”苏桃坐在座位上, 说:“我以前看过京剧版的《打虎上山》,话剧还是第一次。我还记得有个唱段‘穿林海跨雪原气冲霄汉,抒豪情寄壮志面对群山~’”

“‘愿红旗五洲四海齐招展, 哪怕是火海刀山也扑上前!’”林赋归跟着念了出来。

“原来你也会!”苏桃惊喜地不行。

林赋归侧着脸看到一张一合的红唇,脸颊有些烫。他努力地把注意力挪到舞台上说:“是我们单位宣传板报上写过一期《打虎上山》的观后感,当时我就挺有兴趣的。没想到正好遇到了。你要是也喜欢就太好了。”

苏桃直言不讳地说:“我喜欢着呢。特有豪情,特爷们!”

座位前后左右到开场都还没坐满。这也是可以预料的,毕竟红色样板戏除了电影、京剧外还延伸到话剧、电视剧上面,来来回回滚动播放,再新鲜的东西也扛不住这样的曝光,年复一年下来,就连刚会走路的小丫蛋都能说上一两句台词。这种精神上的脑文化渗透进老百姓的骨子里,恨不得下一刻就上阵杀敌。

苏桃见到演出开始,认真地坐直身子,一板一眼地看着话剧演员的演出。这副‘没见过世面’的小摸样让林赋归忍不住偷摸看了无数次。每次都能看到苏桃被话剧演员的精彩演绎唬的一惊一乍的,特逗趣。

这场演出持续了两个小时。苏桃目不转睛地看下来也觉得有些疲惫。

等到话剧演员谢幕后,她揉了揉拍红的掌心说:“怎么办,我都有点饿了。”

林赋归早就从苏卫国那里打听到劳模山小饭馆的事,里面的川菜据说很地道。

他提议去劳模山,苏桃犹豫了一下。难得有半天时间休息,她可不想费体力爬什么山。再一听山上有家小有名气的川菜馆...

“走、现在咱们就去。”苏桃已经很久很久没有吃川菜,这个年代不像后世随便一个外卖就可以吃到各地美食,还能在极短的时间内送上门。来到这里她根本就没吃过什么外地特色菜!

一听到川菜馆,脑子里自动出现水煮鱼、宫保鸡丁、夫妻肺片之类的菜品,她都要流口水了好么。

“你怎么知道的?”苏桃要不是知道他每天上下班再到市集三点一线没有时间跟别的小姑娘约会,肯定会误会的,这根本就不是林赋归一门心思搞事业的人能知道的地方。

果不其然,林赋归不大好意思地跟苏桃说:“我也不知道县城有什么好地方去,你二哥跟我说了劳模山上的小饭馆很好吃。然后我又问过秦爽,他也说...”

“他也说啥?”苏桃被他的欲言又止提起兴趣。

“也说适合小两口约会。”林赋归抬头看着苏桃的神态,心里想着:太好了,并没有讨厌的样子。于是又说:“吃完饭咱们还能在山顶遛遛弯,看看星星月亮。”

“这个挺浪漫的。”苏桃被他说的‘小两口’整的有点害羞。他俩明明结婚证都领了,怎么比结婚时还要害羞呢。

原来感情真的会在朝夕相处间增加啊。苏桃抿抿唇,把小帆布包往肩膀上挎了挎。

林赋归伸出手说:“我帮你拿包吧。”

现在还没流行男人替女人拿包的,这样的行为走在大街上会被人当成异类。可林赋归的行动中心点就是苏桃,他的一切都围绕着苏桃而来,根本不在乎别人会怎么看他。

而且他也想通了,就算他跟苏桃两人情意相通,他依旧会是苏家的上门女婿,不可能说离婚再去娶她。既然如此更不能太过于照着别人的目光和闲言碎语生活,自己和爱人的小日子过好了才是真的好。

苏桃把帆布包递给他,才发觉这样不大好。可林赋归不以为然地单手拎着,另外一只手伸向苏桃面前,磕磕巴巴地说:“我听到外面大剧场也散场了,人太多,你别走丢了。我领着你就不怕了。”

苏桃把手轻轻搭在林赋归的手上,感觉他的手心热乎乎的,似乎有薄薄一层细汗。林赋归赶紧把手抽出来往裤缝边上蹭了蹭说:“我平时不是汗手,是这里太闷热了。出去我给你买冰棍吃。”

苏桃也不戳破他,笑盈盈地再次跟他牵起手,像一对刚刚热恋的小情侣,在暗处别人没注意的地方相互黏黏糊糊的。

穿越人群走出县剧院,林赋归不得已把手松开。

他发现手上还是出了不少汗,他尴尬的不行。往四下看了眼,发现有卖雪糕的小贩,他往那个方向指了一下说:“我去那边买冰棍,那边人多你就站在这里别动啊。”

苏桃点点头,乖巧地站在台阶下。

林赋归走了两步,不放心,又跑回来说:“要是有人跟你说话你别理,要是有人需要你帮忙你就让他找警察同志去。”

苏桃看着不远处的雪糕车,哭笑不得地说:“有你说话的功夫都买回来了。”

林赋归笑了笑说:“没办法,把这么个宝贝放在人堆里我实在不放心。”

话说完,林赋归的脸红了,苏桃的脸也红了。

林赋归无声地指了指雪糕车,苏桃无声的点点头,两人在甜蜜且羞涩的气氛里短暂的分开了。

林赋归走到推车的小贩边,找他买了两根红豆冰棍。红豆冰棍是白糖和煮好的红豆冰制的,每根冰棍前端会有一小截红豆,咬一口能尝出红豆沙的甜糯口感。

林赋归买来冰棍和苏桃一人一根,慢慢地吃完步行前往劳模山。劳模山并不高,主要是给县里出了名国家级先进分子,他工作地就在这座山附近,由此这座山就被人称为劳模山。

他们俩人按照苏卫国的约会攻略,爬山、吃饭、看星星,到了晚上回家,两人不知不觉甜蜜许多。

得了甜头的林赋归因此在上班的空闲时间里,会注意到最近有什么新的话剧演出,或者县里有什么好吃的饭馆适合约会的。

苏桃与他又约过两次会,渐渐地对红色样板戏的兴趣降下来了。她可不愿意隔三差五约会就看红色样板戏,这事她跟孙凤霞和王灵芝说过,被俩嫂子取笑坏了。

“再好的样板戏我都不想看了。”苏桃在摊位上跟下了班想要约她的林赋归说:“嫂子们都笑话咱俩没情调,咱村里每个月都放电影,全是样板戏,还说咱们白花钱。”

林赋归关注半个月县剧院的演出,兴致勃勃地掏出票给苏桃看。

“《雷雨》!”苏桃兴奋地快要跳起来,跟林赋归说:“这不是教师节给老师的票吗?你怎么弄到手的?”

林赋归也不卖关子说:“县高在我单位订了香肠给优秀教师的,正好订购的领导有多余的票就给我们单位的人看。我就找我们主任要了两张。”

实际上是他要帮着养殖科师傅多做半个月的养殖观察报告,不然他们科里也就四张票,是轮不到他一个学徒工的。

苏桃虽然不知内情,也知道这种票是很难弄到手的,情不自禁地往林赋归脸颊上吧唧一口。

哪想到林赋归已经不是前段时间的林赋归了,他被亲了左边脸,又趁没人注意到他们,就把右边脸凑了过去,大有不啃一口就不带你去看的架势。

苏桃真还以为他俩在摊位后面的小动作没被人看到。对面的张大爷老神在在地喝着茶,跟聊天的苏屠说:“你家这俩小两口可够甜的啊。”

“谁没个年轻时候呢。”苏屠笑着说,转头眯上眼睛,真是没眼看。

苏桃最近生意不错,孙凤霞和王灵芝时不时帮她搭把手,但也不是长久的办法。她看着还有点时间,瞧着剩下的卤菜不多。就用粉笔把摊位上的小碳板的价格改成特价。夏天这些东西留不得,便宜卖总比馊了强。

她本身卖的就实惠,这回一见特价了,本在边上买肉的顾客也拎了两袋走。很快剩下的卤菜被卖的一干二净。

苏桃来不及数钱,正好王灵芝在她边上,就把装钱的小包往王灵芝怀里一塞说:“帮我带回去啊,晚上我就不回去吃饭了。”

知道小妹最近跟林赋归俩人蜜里调油,王灵芝笑着答应了。

林赋归骑着自行车轻车熟路地带着苏桃到了县剧院。由于这次是给教师节的福利,县剧院门口聚集的学生不如前两次多。不少穿着列宁装的女性教师和中山装的男性教师等候在门口,与穿着衬衫领布拉吉的苏桃格格不入。

“小桃子穿花衣。”林赋归偷偷在耳边跟苏桃说。这里的‘花衣’指的就是布拉吉连衣裙。在这个资源匮乏的年代,时尚方便的布拉吉深受‘小资阶级’厚爱。当显然与穿着列宁装的严肃女性们相比有些格格不入。

加之苏桃的长相娇美,特意打扮约会,顿时有种鹤立鸡群的感觉。

苏桃尽量不在意落在身上的视线,想着还是年轻学生们的思想比较单纯。她跟林赋归两人看完《雷雨》一扫进来时的不爽快,兴致勃勃地交流着雷雨人物之间的恩怨情仇。

《雷雨》本身就是由剧作家曹禺创作的话剧,没有经过改编与‘美化’,原汁原味的剧情看的苏桃入迷,等她回过神站在剧院门口,突然听到有人唤住他们。

林赋归也转过头,看到一个中年女性。她身后跟着一帮气质不错的年轻姑娘。这位中年女性走过来,先审视了一遍苏桃的身材,礼貌不失客气地说:“同志你好,我是县文工团的团长张卫东,想问问你有舞蹈基础吗?”

苏桃诧异地看了林赋归一眼,回答道:“张团长你好,我叫苏桃。这位是我的丈夫林赋归。”对于对方开门见山的询问,苏桃也直截了当地说:“很遗憾,我没有机会学舞蹈,平时对这方面也没有关注。”

张团长很遗憾地说:“要是没有舞蹈基础,你个人条件再好也来不及了。我们文工团不少姑娘都是三四岁开始学习,底子打的很好。”

听到她是文工团的领导,苏桃与林赋归两人相视一眼没多说话。

张团长好不容易在县城里发现个苗子,可惜地叹口气。看到他们手里拿着《雷雨》的票根,感兴趣地说:“你们是哪所学校的学生吗?我们最近也在抓团内的文化素养,经常会带人道这里看话剧。对了,相见就是缘分,我这里有一本原文的《哈姆雷特》是上个月的暑假剧。你要是有兴趣就拿过去看吧,反正我们也都是不认识几个英文字母的。”

原版英文的《哈姆雷特》在这个时代太过珍惜,许多外来书籍在头几年被毁的差不多了。想必是上层领导人们相互往来交流的不错,逐渐对文化管控方面放松了些,但也是要经过许多部门的努力和监督。能够层层检验过关到手的这本书,显得难能可贵。

林赋归冲苏桃点点头,苏桃正要伸手接书,就听到张团长身后有个阴阳怪气地声音说:“我在后面看的眼熟,原来是市集买卤菜的啊。”

张团长皱着眉往身后瞧见小豫挽着晓丹的胳膊,想要把晓丹往前面拽。晓丹不知怎么地不愿意,推三阻四地抽出手。听到小豫的话,晓丹嘴巴瘪了瘪。

“我还以为你们还是学生呢。”张团长不知有没有听出小豫话里的讽刺,打着圆场说:“咱们劳动人民的文化素质看来也提高了不少。不过小豫啊,你这样叫人不礼貌,重新过来打个招呼。”

小豫也不扭捏,走上去前来笑嘻嘻地跟苏桃说:“阿姨好啊。”

苏桃眉头一挑,还没反讽过去,就听张团长批评道:“你这是什么称呼?人家跟你差不多大。”

小豫正想说晓丹说过的解释,反正结婚的女人是妇女,她们还是少女。晓丹在她身后拉了拉她,客气地跟林赋归打声招呼:“林大哥你也来了。”

林赋归的注意力显然都放在苏桃身上,无视了她的话。

晓丹咬咬下唇,千言万语都憋在心里。在对文工团有生杀大权的张团长面前她还得保持懂事端庄的人设。

她过来时看到张团长给苏桃递过去的《哈姆雷特》,这本书是她最近疯狂迷恋的,特别想要得到手。知道县剧院的领导给了张团长一本,还犹豫着要不要找张团长借来看看。后来得知是全英文版的有自知之明地放弃了。

想她们这样学艺术的,文化方面比不上天天坐在教室里的学生。常用的基本字词在文化课上学过一些,还是自认为比卖卤菜的村妇强。

晓丹此时此刻觉得苏桃就是她的克星。她喜欢的男人被苏桃先得到手,她想要的原文书也被苏桃先得到手。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