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 公主三十五 朝堂上气氛有些紧张,大臣……(2 / 2)

丰庆帝当了二十多年的皇帝,只有现在上朝他才觉得扬眉吐气,以往他想要办什么事,总有大臣劝阻,现在劝阻的声音少了很多弱了很多,丰庆帝忽然发现他的威望增加了!

他的命令大臣们不敢强势反对了,这种感觉太好了!

丰庆帝拉着谢嵘偷偷说了自己的感觉,谢嵘也压低声音,“那是因为父皇你给朝廷和百姓谋到了福利!大家都尝到了好处,而且他们也都看明白您的地位无可撼动,你是真正的真龙天子,一言九鼎!”

这龙屁拍的好,丰庆帝喜形于色。

谢嵘趁机道,“现在父皇您要是想干什么事,事半功倍,比如清算一下贪官和隐田隐户的弊端等等。”

你连亲人都敢下死手,那些贪官和地方豪绅们不得心里掂量一下啊,碰不碰的起,敢不敢拿命去碰?

如果不敢,那么就要把嘴里的肥肉吐一些出来。

谢嵘继续,“您还是可以搞先搜罗证据那一套,反正女儿是不信那些所谓的世家豪门的,一个个肥的流油,就说快要致仕的郑老尚书,听说在他老家,郑家的田地数不胜数,早上骑着马沿着田埂走,到了晚上,所见全是郑家田!人称郑半城,老尚书可曾想过他自家这么多田,交了多少税?又侵吞了多少民田?他的子侄有没有鱼肉百姓?他是否做到了表率作用?”

“还有了,父皇当初明明就没准备对王叔们下手,为什么他们就反了?这京里保不齐就有和这些反王暗通款曲的!搜刮百姓肥了他们!”

丰庆帝若有所思,一旁伺候的大太监冯荣全当自己耳聋了。

谢嵘回到公主府,心里想,郑老夫人,我让你倚老卖老,自家屁股不干净,还想对着我指手画脚!

对了,谢嵘并不是真的忧国忧民,她就是在想着法报私仇。

谢嵘原本和郑家毫不相干,但是郑老夫人不止一次在宴会上公开批评谢嵘不敬翁姑,骄奢跋扈。

谢嵘得知后都懵了,觉得这老太婆是不是人老糊涂了,谢嵘本不想计较,那老太婆在看到谢嵘的时候居然还敢仗着身份说谢嵘没起到公主的表率作用,皇家人也得讲孝道。

郑老夫人是超品诰命,娘家夫家具都显赫无比,她有个孙女还是宫里的郑妃,生了个皇子,郑老夫人觉得自己有资格指点谢嵘。

谢嵘表面上一片云淡清风,心里给郑家判了死刑。

她这辈子活到现在,虽然仗着身份享受了,但她没有仗着身份欺负人啊,现在居然被人欺负到了面前,她能让这人好过?

谢嵘是不稀罕被郑老夫人说了一通转头去找郑家其他人发泄的,她更想釜底抽薪。

有个笑话,谢嵘上辈子那些政府官员,老百姓说从上到下只要是官就没有不贪的,一个小村长都能截留款项,那么在这里,那些朝廷大员也找不到几个真正清白无垢的。

郑尚书还是丰庆帝的老师,但是这个老头一直倚老卖老,丰庆帝以往对外的形象也是温和为多,这两年不知道是哪里吃错药了,开始变得铁血。

丰庆帝其实心里对郑老尚书早就腻歪了,但是碍于各种原因他只能敬着这个老东西,倒是养的他越发不知道君臣有别。

郑尚书也是劝阻丰庆帝不要大开杀戒的人,藩王是陛下的亲人,如此屠刀相向,后世怕是会说陛下残暴等等。

丰庆帝没理他,但心里也不舒服,现在被谢嵘一点,对啊,郑尚书为什么要给这些反王说话?

换在以前,丰庆帝不会动郑老尚书,现在的丰庆帝就不同了。

丰庆帝开始蠢蠢欲动,大权在握的感觉太好了,实权皇帝和被人掣肘的感觉是两样的。

丰庆帝已经尝到了甜头,不会愿意放弃的。

年还没过完,密探就已经奔赴郑家老家去了。

端午过后没多久,谢嵘就听到有人进京告御状,告的是郑老尚书兄弟的小儿子霸占民女逼死人命,地方官官官相护。

告状的女人当着京城百姓的面上夹棍,滚钉板,因为民告官就得先上刑。

扯出了一根线头,然后就会拉出一串串线索,郑家族人违反律法的证据一样样冒出来,他们敢这这样做,依仗的就是郑老尚书。

丰庆帝一开始安抚老尚书,说他肯定信任老尚书,随着证据一样样出现,老尚书这一脉里也有人犯事,而且抄到了郑家和反王来往的书信,丰庆帝表现的极为震惊和失望。

个月后,郑家倒了,抄家灭族。

涉及造反,没有任何容请的可能,郑家男丁砍头,女眷贬为奴仆,所有家产抄没。

丰庆帝看着送上来的郑家家产清单,嘴角噙着一丝冷笑,好个用廉洁标榜自身的老尚书,比藩王都要肥硕!

可恨,该死!

丰庆帝以此为契机,要清算一波隐田隐户。

大臣们看着丰庆帝手里血迹未干的刀,都沉默了。

一个六亲不认的皇帝还会顾忌其他人吗?他连血亲都砍了一大波。

大臣们有些开始后悔了,当初丰庆帝对藩王下手的时候他们还支持来着,没想到丰庆帝挥屠刀挥上了瘾,现在不打算放下了。

偏偏丰庆帝现在底气十足,他也不是新上台战战兢兢的小皇帝,丰庆帝正经当了二十多年的皇帝,以前丰庆帝算得上仁善,现在他摇身一变,成了怒目金刚。

再不甘心,这些人也不敢用自己的脖子试探丰庆帝的刀锋,何况如今丰庆帝算得上天时地利人和,他手里那些武将都不是吃素的。

也有人造谣生事,说朝廷要加赋税,不顾百姓死活。

但凡清算隐田隐户,那就是直接动了士绅阶级的切身利益,朝堂上的大臣们一大半都要被清算进去。

有道是断人财路如同杀人父母,便是大臣们对这些谣言也是听之任之,内心希望丰庆帝顾忌民意放弃清算。

丰庆帝最近顺风惯了,突然被大臣们如此背刺,顿时怒不可遏,可是他也不能脱离大臣们治理天下,一时间局面僵住了。

谢嵘进宫听丰庆帝一通抱怨,她不以为然道,“谣言肯定是那些手里有地不愿吐出来的人造的,父皇多找一些说书先生,村里镇子里一路宣传去,把朝廷的本意宣传到位,同时锦衣卫随行,把各地冤假错案,比如那些官员勾结当地地主老财压迫百姓的案子重新理一理,我就不信他们不低头!”

就是宣传加严打么,几棒子下去,看谁还敢扎刺。

丰庆帝自然不会找说书先生,国家大事不能儿戏,谢嵘的方法治标不治本,他开始重用寒门。

清算隐田隐户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丰庆帝这些年已经明白了一个道理,大臣们有他们自己的立场,他们是和皇帝争夺权利的一群人,而不是真正全心全意为了他这个皇帝。

谢嵘也不会一直在丰庆帝耳边进‘谗言’,只要皇爹不和她说朝堂上的事,谢嵘是绝对不会开口的。请加qq群:647547956(群号)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