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章 争抢(1 / 2)

张淑珍在儿子的劝说下,吃了半块儿点心,剩下的半块儿,都掰开喂给了小孙子。

娘俩一边说话,盛希平一边从包裹里往外倒腾东西。

给别人家买的,早都寄了回来,自己家的,盛希平没往回寄,自己背回来的。

沪市这样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时髦的商品很多。

难得去一趟,捎点儿衣裳、鞋子、手表等东西,在正常不过了。

娘俩把东西都分类整理好了,放起来,时候也就不早了。于是张淑珍让盛希平看着俩孩子,她去做饭。

这个时节,林场正忙着呢,植树造林、护林防火,盛连成也不得闲,跟着上山去了。

前川中小学除了低年级还有今年要高考的学生之外,其余的也都去山上植树造林了。

所以中午就只有张淑珍和盛希平、盛希康在家吃饭,简单做点儿就行了。

吃过午饭,盛希平也没歇着,先去了那些让他帮忙捎东西的人家。

东西已经提前寄回来了,盛希平得过去跟人家对对账,剩余的钱,或者他垫付的钱,每一笔都在账本上。

不管谁家,也不管平日里相处的如何,感情是感情,账目归账目,这個不能混为一谈。

能托盛希平买东西的,多数都是相处关系很不错的人家。

关系差的,张淑珍根本不会给儿子揽这些活,免得麻烦。

盛希平大老远的给买了东西,还给寄回来,人家都感激的很,剩余的钱都说不要了。

盛希平哪能占这样的便宜啊?账目算清楚,剩余的钱分毫不差的给人家,这才告辞离开。

傍晚时分,上山干活的都回来了,盛连成一进家门,见到大儿子,十分高兴,忙拽着儿子,打听老家的事。

“爸,老家那边都挺好的,我爷我奶体格都不错,他们都挺惦记你,说是让你有空了回去看看。”

两边一直通信有联系,大事儿都知道,盛希平就简单说了几句。

“唉,说的轻巧啊,这一大家子,咋回去?回去一趟得不老少钱呢,可舍不得。”

盛连成听了,叹口气,他倒是想呢,客观条件不允许啊。

这边盛希平陪着父亲唠嗑,那头盛希泰几个瞧见了盛希康手腕上的表,知道那是大哥买给三哥的。

几个孩子都眼巴巴瞅着大哥,想知道大哥给他们带啥了。

盛希平一看这样,忍不住就笑,于是跟张淑珍说了声儿,把柜子里的东西拿了出来。“那,这是给你们的。”

盛云芳盛云菲姐妹,是两双凉鞋,一件粉色一件淡黄色的连衣裙。

俩丫头都十六了,正是爱美的年纪,见着漂亮裙子,眼睛都直了。

“两条裙子颜色和款式都不太一样,你俩换着穿,鞋子各自穿各自的。”

盛希平特地买了两条不一样的裙子,俩女孩个头身材一样,正好换着穿,等于多了件衣裳。

“谢谢大哥。”

可把俩女孩高兴坏了,盛云菲选了淡黄的裙子,盛云芳选了粉色的,俩人抱着裙子和鞋去了北炕,稀罕的不得了。

“老六,这是你的,一双新球鞋。”盛希平把一双白色镶红蓝条的球鞋,放到了盛希泰面前。

“哇,这鞋好看,大哥,你太懂我了,我就想要这样的鞋呢。”

对于男生来说,一双漂亮的球鞋,那是他们梦寐以求的。盛希泰抱着鞋,乐得直蹦。

“也就是你大哥宠你,还给你买白色儿的球鞋,就你穿鞋那个废东西劲儿,再好的鞋到了你脚上,也穿不了多长时间。

我可告诉你啊,穿鞋在意点儿,别成天胡作,球鞋穿埋汰了自己刷,我可不管你。”

张淑珍正好端饭菜进屋,见着小儿子那高兴劲儿,就忍不住要打击他。

盛希泰正美呢,才不管老妈怎么说,“知道了,妈。”盛希泰答应一声儿,抱着球鞋就去一边儿美了。

“爸,我给你买了两件衣裳,还带了一条凤凰烟回来。

那烟说是沪市最好的了,我也不太懂,反正买了几条。”

盛希平给弟弟妹妹们都分完了东西,转回头对父亲说道。

“唉,给我买干啥?我成天干活,穿上不都一样么?

那烟啊,留一盒给我尝尝啥味儿就行,其余的,你留着走人情啥的吧。”盛连成摆摆手,笑呵呵的说道。

儿子心里有他,每回出门都给他带东西,盛连成能不高兴么?

可是这过日子,就得俭省着点儿,大手大脚花钱容易,挣钱却难,所以盛连成多少还得嘱咐儿子两句。

“爸,我买了好几条呢,这条就是留给你抽的。不要紧,钱花了咱再挣呗。”

钱是啥啊?在盛希平眼里,钱特么就是王八蛋,花完了再赚呗。

上辈子攒那么多钱,还没等他好好享受呢,两腿一伸嘎了。

这辈子,有钱该花就花,真不用那么省。

“行了行了,你们爷们儿唠完没?唠完了赶紧吃饭啊。

等会儿听广播的又来了,我估摸着维国建设他们也得过来,咱赶紧吃饭吧。”

张淑珍做好了饭菜,招呼大家伙儿洗手吃饭。

果然,就像张淑珍说的那样,这边还没等吃完饭呢,王建设、陈维国、高海宁几个就全都来了。

一进院子,高海宁那大嗓门儿就开喊,“希平,希平,在家没?”

以前,高海宁管盛希平叫哥,自打俩人都娶了媳妇之后,这就成连桥了。

唐凤英比周青岚大,按理,盛希平就得管高海宁叫姐夫。

可俩人都嫌别扭,小时候一起长大的铁哥们儿,叫啥姐夫妹夫啊,干脆直接喊名儿算了。

“在家呢,饭还没吃完,你们咋这么快就过来了,吃饭了没?要不然一起吃点儿?”

盛希平一手拿着块儿饼子,从屋里出来,跟众人说道。

“吃完了,吃完了,进家门就吃饭,听说你回来了,吃完饭就往这头跑。”

王建设笑笑,一边说,一边迈步往屋里走。

众人就进屋,跟盛连成和张淑珍打了招呼后,坐在北炕上。

这头盛希平赶紧吃了饭,也过来跟众人唠嗑。

这群人都没怎么出过门,顶多也就是回过老家,他们对沪市都特别好奇,围着盛希平就各种打听。

陈维国不光好奇沪市啥样,他最关心的是弟弟的腿什么情况,大概啥时候能回来。

“我走之前,陪着民子和叔去假肢厂,试了样品,感觉还行,挺合适的。

假肢厂的师傅说了,他们会尽快给做出来。要是加上训练的话,我估计还得一个月左右能回来吧?”

盛希平大致估算了一下,感觉差不多还得一个月。

“别管一个月还是俩月了,只要能安上假肢就行。

往后民子就不用成天一条腿蹦了,走路方便,形象也好看,这是好事儿。多等点儿时间也行,值。”王建设他们都说。

说话间,盛家人也都吃完饭了,赶紧收拾下去。

没多会儿,左邻右舍不老少人,都来盛家听广播了。盛希平瞅了瞅,好像没有往常的人多。

“哦,对了,永平家,也买了台收音机。

他不是订婚了么?秋天结婚,人家姑娘要求得有收音机,正好赶上前些天攒够了票,赶紧就去买了台回来。

不少人都去他家听广播了,所以来这边的少。”

王建设看了眼盛希平,猜出来他想什么,于是解释了句。

盛希平点点头,收音机不贵,以林场各家来说,其实买的起,就是票不好淘登。

等以后放开了不要票,家家户户都能买收音机,也就不用成天去别人家听广播了。

今天来盛家的人,可不光是听收音机,最主要的是跟盛希平打听沪市啥样儿。

对于这些成年在山窝窝里劳作的人们来说,外面的世界对于他们有极大的吸引力。

他们捞不着去沪市,就只能跟盛希平打听打听,从盛希平口中,去感受外面的花花世界了。

五月初,正是林场造林和防火的关键时期,所以盛希平回来第二天,就直接上班去了。

盛希平依旧是负责保卫植树造林学生们的安全,正好他背着枪在周围巡逻,遇见什么情况,可以及时处理。

顺便,也可以打点儿猎物啥的,开春没菜吃,正好打打牙祭。

植树造林有时间限制,每年就忙那十几天,忙过之后,孩子们继续回学校上课。

职工和家属们稍微休息几天,又要进山薅牛毛广了。

今年盛希安出去念书不在家,盛希康要备战高考不能耽误时间,所以就只有盛希平和盛连成爷俩进山薅牛毛广。

盛连成爷俩上山薅菜,张淑珍在家要照看俩孩子,还要揉牛毛广、洗衣服做饭。

没办法,就只能把俩孩子都放在外面照看。

盛云芳盛云菲俩丫头早起去河边洗衣服,上午课间操的时候回来搭把手揉牛毛广、哄孩子,中午放学了赶紧回家来做饭。

好歹一家人齐心,忙忙碌碌的这一季牛毛广算是过去。

等牛毛广都干了,林场商店代理收购,大家伙儿都把干菜送去卖掉。

今年价钱又涨了点儿,不过盛家却只卖了一千刚出头,毕竟是少了俩劳力干活嘛,少卖钱也正常。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