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杨洪的儿子们(2 / 2)

“时瓦剌大军来袭,令岳首倡加封杨洪、石亨二人以激其斗志。朕以为杨洪镇宣府,为达贼口中所称‘杨王’理应升赏。遂赐洪为伯,杨洪果然不负朕望,仅年余便数次大破达贼,加为侯。只是石亨…深负朕望。”虽然朱祁钰从头到尾就防着石亨,但这会可不会承认。

“令岳曾提意命洪率部留守京师‘督京营训练,兼掌左府事’,为朕所拒。以洪之才若留于边塞,位列国公柱石不过覆手之间事。若留于京营,难免步英国公后尘。”

英国公张辅三次平定交趾之乱,是大明宣德、正统朝实际上的定海神针。就因为功高震主为朝廷所忌惮,硬生生被调回京城挂了个兵部尚书的衔,眼睁睁看着交趾白白丢失了却无能为力。

而杨洪因为被朱祁钰一直放在边疆优先提供物资增派官军,对于征战积极给予支持,杨洪因功升到侯爵不说还佩上了征朔大将军印。只是这杨洪年岁摆在那里,又多年征战积下了一身毛病,一病不起后杨洪的从子杨能、杨信和儿子杨俊三人实际掌握了宣府军事,接班成为宣府的军队控制人。

所以杨洪要想再因军功升到国公,按照他的身体走向来看也是完全没有可能的了。国公…追赠一个,不给世袭罔替的还有点可能。

“杨洪老矣,尚能饭否?唉~可惜英雄迟暮……”朱祁钰没有继续说下去。杨洪的离开是必然的事情,无论朝廷这个时候提供多少物资支持都无法留下这个老将了。

其实如果不是朱祁钰早在掌权时就对太医院进行了改革,一方面大量医士到各地开设医馆,更是将大量太医轮番派到各地为地方重要官员检查身体这才早早发现了杨洪的身体已经接近油尽灯枯上报给了朝廷。

因为有医士提前干预下,杨洪这才留下一条老命不然早就该在景泰二年病逝了。嫡子杨杰受杨洪影响较多,继承昌平侯的爵位后为人处世仍然非常低调,甚至还会上奏要裁撤与杨府有关系的一干人官职,也算是个可以托付重任的。

可惜历史上杨杰命薄,年纪轻轻英年早逝不说还没有留下子嗣,爵位最终让杨洪庶长子,杨杰的那个便宜哥哥杨俊继承了。可惜夺门之变后杨俊受了牵连杀朱祁镇找了由头给杀了,其子杨珍最后也只是在成化年间做到了卫指挥使,从此杨氏一门爵就绝了…

可见,孩子教育是个重要的问题,不论嫡庶都不能放松。谁知道将来你的家业是嫡子还是庶子继承?这一点还是后世中国的法律观点就正好相反,认为所有的子女都应该有继承权,就算私生子女也一样享有同等继承权。

“杨侯知陛下信重之心,必然欣慰。”朱骥不知道该说什么好,勉强接了一句。

“杨洪如同大明朝的北部擎天柱,杨洪病则北疆不安。石亨虽为大明北疆战臣第二,实则缺了杨洪那般忠义之气,少了些许为天下、为苍生的牺牲精神。”

听了皇帝这话,朱骥很想问一问哪里就能看得出石亨少了为天下为苍生的牺牲精神了?就因为石亨没有战死杀场吗?杨洪善战,也没死呀,还不是一路升到了侯爵。

面对危险并没选择无味的牺牲,保留有用之身为大明朝反攻塞北达贼不正是符合皇帝陛下的治国理念吗?

这皇帝用人理念真的有点…随性哈~

杨洪的庶子杨俊是以军卫应袭子弟身份从的军,跟随杨洪征战北疆多年也算有些建树。在正统朝时杨俊就因为积累的战功升到了署都督佥事,直接负责独石、永宁等多处边务。

土木一役后被景泰朝廷派去检查各处边务的给事中金达发现了杨俊这货也是个贪官,还很奢侈,上章弹劾后被调离了杨洪管片降为事官在居庸关效力。

居庸关对瓦剌知院阿剌一战,杨俊身先士卒奋战居庸关又立下大功,靠着父辈关系和于谦等人的有意扶持这正式升为都督佥事。在杨洪身体走下坡路时这才被调回宣府协助镇守。

相比较起历史中因为冒领了擒获叛阉喜宁之功而升为右都督,从此“恃父势横恣”被朝廷言官交章奏劾要求“下狱论斩”而言,此时的杨俊一直在自己父亲眼皮子底下就老实多了。

也许是看到了景泰朝廷对待不守律法的高官并不会徇私又或者真的是在自己老爹手下被管教的好,杨俊不仅没有冒领别人的功劳还在多次征战中立下了实打实的战功。

虽然杨俊的战功没有石彪那么耀眼,但也仅仅是因为自己老子看得太紧的原因,甚至于大规模作战方面杨俊更加敢想敢战。历史上为了能够一战而破瓦剌,杨俊曾献计引诱也先率大军攻宣府,然后朝廷依托宣府来个包饺子彻底消灭也先。

只可惜于于谦觉得这个办法过于冒险,正好又在安排设立十二团营改革京营官军,否则大明北疆局势搞不好又是另一番景象了。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