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9章 新思想之争(2 / 2)

这篇分量很重的文章马上在东京城乃至京畿路周围发酵开来,又迅速通过军邮或民邮传遍大宋帝国治下的各府各县,包括几大自管区,而且要求各级机关和各大战区组织讨论。

三个围绕,一是围绕赵构中谐的领导核心,二是围绕大宋帝国人民国防军大帅核心,三是围绕大宋帝国长远发展的规划核心。针对这三个围绕,进行全方位的讨论。

很快,第一篇以《坚定不移围绕大帅为核心,为实现十年规划而努力奋斗》的文稿就在《宋报》头版头条发表出来,署名为“一心”。

紧随其后,雨后春笋般涌现出一大批类似的文章见报,其主题只有一个,听赵构的话,跟赵构走,沿着赵构指定的路线坚定不移的走下去。

政务院总丞李纲手里拿着一摞报纸摘要提纲,若有所思在坐在政务院居安堂总丞公事房里,许久没有出声。

不一会儿,赵鼎闪身进来,手里同样拿着一份提纲。

“总丞,陛下这是在变相地敲打我们,在一些问题上,我们是不是没有跟上陛下的思想?”赵鼎还是有自己的思考的。

“元镇公,你猜猜这个‘一心’是谁?”李纲扬起手中的报纸道。

“这个……据我知道的消息,是皇议殿参议助理崔敏姬。”赵鼎其实是知道的,也正是因为这个事情,今才特意和李纲见面会谈。

“不错,就是这个崔助理。但是你不觉得有些奇怪吗?以往这样的评论,都是诚伯公(张悫,字诚伯)或伯山公(赵子崧,字伯山)执笔,但这次为何是崔助理第一个发声?”李纲虽然是总丞,但也没有想到会是崔敏姬第一个发出了呼声。

“总丞,你注意到崔助理可是什么助理了吗?”赵鼎“一眼九鼎”就看出来问题的关键。

“啊,你这个皇议殿公事房助理?”李纲脱口而出。

“对啊,诚伯公为什么不发言儿让崔助理执笔?要论笔杆子,即使是咱们政务院,有谁能出诚伯公左右?崔助理的文笔自然虽好,但和诚伯公还是有差距的,为什么会让崔助理来写?您看,这字里行间所透露出来的信息,完全不是诚伯公的风格,所以一定不是诚伯公的授意。”赵鼎指着摘要道。

“你是,这很可能是陛下的意思?”李纲还是不敢相信。

赵鼎没有再,心中也是对这位拗相公有些无语,这个李纲一但钻了死牛角,一时半会可出不来。

“总丞,这次全国大会,陛下就是要凝心聚力,这份十年规划,咱们都是站在自己位置的角度去讨论,根本没有站在陛下的角度去看问题。但崔助理的这片文章,却将陛下的思想得明明白白,什么叫三个围绕?其核心其实就一个,陛下的思想,就是我们行动的标尺。咱们谋的是一时、一隅,可陛下想的是万世和全局,我觉得,我们应该好好钻研一下陛下的这份报告初稿,还是要站在陛下这一边才是。”赵鼎看问题的眼光还是很毒辣的,一眼就能从中看到问题的本质。

“这么,你也同意陛下所提出的这些主张?”李纲追问道。

“不瞒总丞,我和张副丞有过长谈,他了一句话,很受启发。‘陛下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由此可见,我们的眼光和陛下根本不能相提并论,唯有按照陛下的指示去做,这就是三个围绕的含义。起来还是让我等汗颜,崔助理这才跟随陛下多长时间,但是对陛下思想的领会,却比你我要更加深刻。您以为陛下真的是要让我们讨论这份报告草稿吗?陛下要的不是讨论,而是领会。”赵鼎一语中的道。

“怪不得……怪不得……”李纲有些感悟,对赵鼎道:“我怎么张确和章振两位副丞态度如此明确,开始我还认为他们是不成熟的表现,只会一味地顺着陛下,现在看来,这两位年轻的副丞,可不比你我差呀。”

“总丞得是,两位副丞虽然年轻,但都是在陛下手底下亲自提拔重用的,也都是在底层一步步走上来的,有时候,他们的意见往往更能引起陛下的重视,陛下可是一个非常务实的人。”赵鼎作为第一副丞,又是赵构手下出了名的“救火队长”,他的话,李纲还是很认可的。

“如此,你我也应该表明自己的态度了,这政务院的第一声,就有劳元镇公了。”李纲既然想透了,自然会知道怎么办。

“鼎荣幸之至。”赵鼎郑重揖礼道。

皇议殿公事房,赵构手里拿着今刚刚出刊的《宋报》,在散发着墨香的报纸头版头条上面,一篇题目为《紧紧围绕在大宋帝国皇帝陛下的周围奋勇前进》的文章铿锵有力,主题鲜明,牢牢确立了赵构作为中谐和大宋帝国的领导核心地位,署名居然是第一副丞赵鼎。

这算是公开表明了政务院的态度,就是要坚定站在赵构身后,为赵构保驾护航。

紧接着,政务院下属的各个部门连续发声,以不同的题目阐述一个核心,紧紧围绕赵构的思想,形成统一的认识。

枢密院、开封府、卫戍区,包括中道战区,都通过各自的报纸和相关媒体发声,支持赵构的报告。

然后在民间各个娱乐场所,书场变成了最受欢迎的地方,在赵构有意无意的暗示下,赵子崧将一些可以解密的消息通过书场,向广大民众开始灌输大宋帝国这些年来取得这些成绩的艰难历程,最后形成一个共识,没有赵构,就没有大宋帝国辉煌的今和更加灿烂的明。

至此,赵构的这份报告才算是形成最终的统一。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