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 口碑 口是心非的顾客(1 / 2)

在赚钱这件事情上, 段老板可谓是拿捏了这些达官显贵的心思。分明不喜欢承平侯,平时也没少见他们骂人家, 可一旦承平侯有什么新鲜玩意儿, 又会立马地围过来,面上不耻,行动却迅速。

段老板既然清楚他们的德行, 自然知道该如何对付他。

待这些人过来之后,段老板故意说:“可巧大人也听说了。这鱼原是承平侯治下的饶州所产,运过来的时候还新鲜着,乡野产出的东西,也就这点好处了,若是夏天做鱼脍吃那是再好不过了。可惜如今天气转凉,只能炖一锅尝尝鲜了。只是不知这乡野地方出来的俗物, 究竟能不能入贵人的眼, 还望贵人品鉴一二。”

姿态不重要, 重要的是话要说得让人舒心。

对面之人一听,果然笑容满面:“好说好说。”

段老板都这么说了, 这些人也就顺水推舟, 勉为其难地品尝一下。若是味道不好,自然可以抨击周律在饶州胡乱作为,搅得饶州天翻地覆不算,还要来京城折腾他们的胃。

可一尝之后才发现, 这鳜鱼味道真不错, 没得挑剔。

本就是活鱼运过来了, 酒楼的大厨又是做菜的好手,哪怕寻常的菜经他们的手也能化腐朽为神奇,更别说这样鲜嫩的肥鱼了。这酒楼里头还无师自通, 开发出了一鱼三吃,点上一条鱼,蒸的炖的煨的都有,样样都色香味俱全,让人尝过之后食指大动,没一会儿便开始风卷残云起来。

一番品尝过后,坐在桌前的人愣是没能说出话。

想说好吧,他们跟周律有深仇大恨,说不出来;想说不好吧,那也太违心了。

段老板这回又贴心地问:“可是这鱼肉不太合胃口?”

“马马虎虎吧,也就勉强能吃。”过来试菜的人都含糊其辞,嘴硬着呢。

余干县出来的衙役们在楼上看的真真的,他们是真看不懂:“这些人说的承平侯应当就咱们那位周大人吧?”

“应该是吧,我这几天一直听见他们如此称呼周大人。”他们小门小户出来的,对京城的事一头雾水,对于爵位这些也是一知半解。只是听他们说周律的坏话,心头不爽:“且先不论周大人是不是侯爷,即便不是,人家好歹也是一方知府,手握实权,他们怎的这般无理,动辄喊人名讳?”

“谁知道呢?许是京城人狂妄吧。”

“确实有够狂的,这样好的鱼都堵不住他们的嘴。若真像他们说的不好吃,那就别吃这么快,一盘子的鱼都快见底了。”

他们很少见到这样口是心非的人。关键是这样的人还不是一个两个,隔一会就能见到。他们并不懂周律跟这些人有什么恩怨,只是纯粹觉得他们难伺候得很,还小肚鸡肠,说了好几回周大人的坏话,古怪着呢。

他们后来听段老板解释,知道这里不仅有六部九寺的官吏,还有各部的尚书侍郎,更有甚者,连朝中的某位丞相大人也厚着脸皮过来尝鲜了。

也是一样的反响平平。

鉴于这些人都是过来买他们的鱼,所以他们也能容忍,毕竟,他们给了钱,自己才能结了尾款回余干县。

两三天的鳜鱼卖下来,已经卖掉七七八八了。剩下的那些,也已经被各家给预订走了。段老板心里跟明镜儿似的,他早就知道会有这一天,也丝毫不惊讶他们在尝过鳜鱼后,转头又派家里的小厮管事前来买鱼,还买了不少回去。

段老板知道,这批鱼在他这儿也养不了太久,所以卖鱼的时候也格外爽快,当然也从中挣了不少。开门经商的,怎会做亏本的生意?

他卖的实在迅速。这几日下来,京城里头大大小小的官员趁着下值或沐休的时候,都过来尝过了。过来尝一下,本意是为了砸场子。因为衙门里如今哪哪都能听到承平侯养的鱼,据说这鱼格外难吃,吃过得人都不了不屑,所以他们也过来见识见识。

结果见识完了,临走之前又想着,该多买几条回去让家里人再见识见识,不过他们也跟上一回的那批人一样,嘴巴又臭又硬。

出了酒楼,便完全不将这鳜鱼放在心上了,碰上讨论这件事情的,也会嗤之以鼻地来上一句:“饶州的鳜鱼?我吃过,味道不怎么样……”

如此,又引得新一批人过来试菜。

一来二去,可不就卖的干干净净了么?

又过了第三天,段老板便将账全结算了。这两天小试牛刀也让他心里有了数,段老板坦言:“下回你们将鱼运到京城来,直接送到我酒楼里。只要鱼够新鲜,依旧按着今天的这个价钱。且不必等三五天再结账,我让账房先生当场就给你们将帐给平了。”

余干县的人那你料到还有这样的意外之喜,纷纷道谢感恩。

段老板哭笑不得:“要说谢,还得多谢你们周知府,我这也是承了他的情。”

若非他的名声实在响亮,自己这回也不会大赚一笔了。想他们酒楼名声不凡,但是跟承平侯的名气比起来,还是小巫见大巫了。比不得啊,真是比不得……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