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真实的曹操什么样(2 / 2)

这是三国 梦游江南 3618 字 2个月前

不过曹操这次却逃走了,为什么呢?因为名不正则言不顺,董卓的做法直接把他自己钉在了乱臣贼子的位子上。但是曹操没有自己的野心吗?不。相反,他的野心更大,不过曹操看得更远,而且他所接受的教育是重视“正统”。他的“逃”能给他一个拥兵的借口,那就是讨伐国贼。现在的曹操虽有野心,但还算是一个富有正义感的大好青年。他和袁绍、袁术等人组成18路讨董军,讨伐董卓的联军的将领们可都是各有各的小心思,所以对于董卓的讨伐半途而废了,18路联军也解散了。1诸侯们只是借伐董卓来发展自己的势力。讨伐董卓以后的曹操变成了有官有权有军队,可还是无粮无地,漂泊无依。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没过多久,曹操就带兵消灭了东郡的黑三贼和南匈奴,平了外患,然后就被发小的冀州牧袁绍推举当了东郡太守,(曹袁二人还算处在蜜月期)算是有了自己的根据地,然后又升为兖州牧。内有鲍信、张邈两位好兄弟的支持,外有强大的袁绍支持他。

可以说此时的曹操是意气风发,但是花无百日红,知己鲍信战死,父亲被杀,好兄弟张邈背叛,袁绍又即将成为敌人,他成了“孤家寡人”了。真是验证了那句名言,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处在这乱世当中,也正是这份“孤”成就了“枭雄”曹操。战争让人成长最快,战场的洗礼让曹操褪去了年少时的放荡不羁,变得成熟,变得多疑,手段狠辣。但那是正常的,生逢乱世,各路崛起的大人物,谁手中没有无辜人的血?谁没有为自己的前程利益杀过朋友?正如黄摩西所说:“从古英雄,岂有不用权谋而成事者?”

但为什么后世人眼中的曹操是那么一个彻彻底底的反派形象呢?因为每个时代看曹操都是站在不同的角度,有的时代需要平庸,有的时代需要群英荟萃,而曹操恰恰推出了“唯才是举”的政策,而这不是那个时代需要的,所以历史上对曹操褒贬不一。无论是对曹操这个人还是对他所做的事,都会带上个人感情色彩和时代的印记。不过客观地说,曹操真的算不上坏,他秉持正统,爱国爱民,爱惜人才,他是真君子,假小人,是治世能臣,也是乱世枭雄。

枭雄曹操在这乱世之中想要的到底是什么呢?像各路群雄那样觊觎那个至高无上的位置,想当皇帝?这个心思,不能说没有,我想曹操肯定也想过,毕竟时势造英雄。但是曹操不是我们所认为的阴险狡诈,心狠手辣,性格多疑之人,他是要一份霸业,是想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份基业,但他用的是堂堂正正的阳谋,他的所作所为对得起他的所得。

汉献帝刘协落寞逃难时,是曹操接纳了他,而曹操为的就是就所谓的“正统”。

接下来我们看看曹操光辉的战绩史,讨伐董卓;平叛黄巾军,平定东方;伐韩暹杨奉平动乱;灭袁术、吕布、张扬、眭固;令张绣俯首称臣;大败袁绍;斩袁谭、高干,收服黑山贼寇;灭马超、成宜,安定边境。他攘外安内,功劳何其之多?

所以他被册封为魏公,可另立一国魏国。有领土,有子民,可设宗庙,曹操的各种礼制等同于皇帝。这就是曹操用阳谋光明正大得到的,而对比之下袁绍、孙权、刘备等人都非正统,才是真正的“国贼”。

曹操在兵法上有奇才,因事设奇,谲敌制胜,变化如神,且治军严整,法令严明,是个极为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但是除了驰骋沙场的“武”外,他还有着治国安邦的“文”,他扩大屯田,兴修水利,奖励农桑,重视手工业,安置流亡人口,施行租调制,让社会秩序渐趋稳定,经济生产渐渐恢复。这是曹操的为民为国,曹操是学习儒家思想的,他也有“修身齐家平天下”的思想。

曹操的“文”在另一方面的表现,就是他的文学与书法。文学大家都不陌生,曹操的诗歌如《观沧海》《短歌行》《龟虽寿》等都是十分有名的。除了诗歌,曹操的散文也是清俊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连鲁迅都评价过,称他改造文章的祖师。

但是大家不太了解是,曹操也是个优秀的书法家,历史上对他在这方面的着墨比较少。不过看过曹操书法的人都赞:“笔墨雄浑,雄逸绝伦。”这十分符合曹操的形象,而且唐朝张怀瓘在《书断》里将曹操的章草评为“妙品”,这可看出曹操有很高的书法造诣。

曹操,并非是后世所言的“坏人”。相反,出自世家的他自有一番风度,他能看出了所处时代的弊病,他也想匡正,但是世家贵族的阻碍太大,在朝中从政并没有给他“治国”的机会,恰逢那时乱世来了,他便从了军,以汉天子名义征讨四方,攘外安内。而且这也让他当时未能实行的治国之策有了施展的机会,制定礼制法律,行为规范,奖农桑,兴水利,实行屯田制,建学校,视才授官,抑制豪强,推行法治,崇尚节俭等等。

东汉末年著名评论家许子将说曹操是“治世之能臣”并没有错,但说他是“乱世之奸雄”就有些过头了。范文澜在评价曹操时说:“他是拨乱世的英雄。”本人认为,英雄还不足以概括曹操为人,他更像是一个枭雄。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