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章 讲究(1 / 2)

全能大画家 杏子与梨 293 字 6个月前

第340章讲究

知名英剧《神探夏洛克》里。

卷福靠着一颗油画背景上位置不对,不应该存在的星星,判定一幅拍卖价格3000万英镑的荷兰画家约翰内斯·维米尔的名画,是后人仿造的赝品。

很多IMDB上电视剧的观众影评留言,就在纷纷感叹过西方油画家,写起实来真是还原的可怕,一幅四百年前的古画,连天空上的画卷背景星星每一颗都不是随意点上去的,才给了主角卷福的发挥空间。

这份对星象捕捉强迫症般的准确,画家都可以改行去当天文观测学家画星图了。

无独有偶。

几乎和约翰内斯·维米尔是相同的时代,十六世纪大洋彼岸的东夏,也留下过颇有几分类似的故事。

晚明书画第一名家。

徐文长的《玄抄类摘》的小品文里,就提到过说,前宋苏东坡和友人赏画,看见友人拿出来的一幅田园山水图,神色几变,先点头后摇头,叹息不已。

友人不解,忙问苏轼何故如此啊。

苏同学回答道,这画画的本算不错,只是有一个缺点。

徐文长有魏晋狂士的神意。

“讲究。”

他笔下的各种故事,什么颜真卿谈书法啊,张旭的狂草心得啊,大半都是他假借古人语录自己杜撰的。

曹轩很多年后,走南闯北看了很多很多的画,遇见了很多很多的人。

那时,他那刻恰好低头看见米糕的包装纸。

这倒颇有现代人发个微博,动不动就“鲁迅说过balabala”的感觉。

当曹轩拿起顾为经的画,笔墨技法有亮点,亦有不足,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说,值得鼓励。

东夏封建时代的传统师徒关系就是这样。

这不是什么能拿出来聚会炫耀的知识,行文也不够华丽有趣,不够怪,不够奇,乃至于这个故事本身。

几乎篇篇都要看一大堆注释才能看懂,奇字,怪语,冷门偏门典故多多益善。

日本大正时代,商人想出了用日式的浮世绘,作为东瀛产的漆器,茶叶,屏风的装饰和包装,既好看,又宣传了日本文化。

一时间浮世会艺术风行于欧美。

唐诗、宋词虽本来就是达官贵人,文人雅士用来消遣寄情的所在,但读起来通常朗朗上口,也不乏白乐天、杜甫先生,这样老妪能解,童子可歌这般朴实动人的行文风格。

然而。

曹轩早早就知道世人都说青藤居士有一怪癖,极爱纂辑前人书说。

老爷子吐出一口气。

他眼神盯在手中的照片上,枯瘦如干柴的手指从花叶上一片片的抚摸而过,似是想要触摸到年轻人笔尖的那一分润泽。

犯了一个错误也就罢了,更何况很多线条明暗闪烁不定,清浊混沌,望之和整幅画的技法不搭。

“南辕北辙,比邻而居。”

非要是说这篇文章里蕴含着什么大道理,那么就还要请老师指教。

但曹老刚刚那句话,拥有着截然不同的意义。

他和李白的疯不同,李白的豪放带着酒气酒香,徐谓的狂放不羁带着生活的苦涩,英雄失路,托足无门的悲伤苍茫。

旁边老杨嘴巴一勾。

因为读了那多遍,曹轩也一点没看出有多少开卷有益的地方。

清代就不成了。

既然是徐渭写的,那么连真实性都是非常值得怀疑的。

一爱看戏,二爱读书,收集各种宋版书,明版书的珍贵刻本。

徐渭的文章经常语出惊人,但算不上冷门。

袁枚以磅礴心血作画,采大海间风光入笔。

他不会知道,老杨尽管已经竭尽所能的高估了顾为经。

技法如何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让画能够“活”起来。

包装纸上刻着的,便是袁枚的绢本《层波瀛海》图。人传袁枚的笔法气势磅磅礴,又兼具宫庭画家下笔细腻雅致的特点。受限于当时工业印刷品的工艺问题,油纸包裹上的繁复的笔墨线条被删减的只有十之二三,剩下的也黑黢黢的腻在一起。

这个故事到底是不是徐渭编的也完全可以不再意了,哪怕真是编的,也融入了青藤居士对整个东方艺术神髓的概括,说的深了,可以卷之浩繁,投入一生时间去研究,也触摸不到这份学问的边界。

助理毕竟只是外人。

大家都是成名已久的知名艺术家了。

又是一个多甲子以后。

而现在,潮涨潮落,日月交辉。

他是用山法画水,还是以水法画山,完全无所谓,波浪的线条是否尊崇法度定式,也无所谓。

换成普通国画画家,这句话听来可能只是一句夸奖,放到曹老的徒弟几人中,意义也许比天都大。

到了日寇侵华时期,为了抵制日货,也为了清本正源,改变很多西方人士把日式文化当成亚洲文化代表的偏见,民族爱国企业家们也开始采用精妙的中国画,做为商品的商标和外包装。

但是曹轩对袁枚很熟悉,甚至他的老师就认识《新报》主编,袁枚的亲孙子袁祖志,这幅《层波瀛海》图,他便见过真迹,对这幅画很熟悉。

晚清文人欣赏点评文章,极喜欢钻研文字的结构和用典。

稻谷可以代表很多事情,可以是稻谷本身,也可以是观众读画情绪,画家笔墨之间所蕴含的意境。

天地间大海似一幅水墨画卷往人间倾斜而来,海浪如山,山光无定的场景印入眼帘,真是酷似绢本画中的场景。

船上陈设、售卖的物品,多以“水”为主题,包括他正在吃的那份姚生记的桂花米糕。

这到底是在形容画家什么样的境界,他不太懂。

听听。

他本人的很多行为和语录都非常的“行为艺术”,是那种媒体最喜欢的,最痴迷的,刻板印象模子里扣出来的艺术家式的性格。

简单来说——

甚至责令他学会背诵,每月初一十五,还都要抄写个好几遍。

主打的就是一看一个不吭声,一看一个惊掉下巴。

他转头特意找来了江南水稻,又花钱拍了封电报拜托同乡想办法通过邮局寄过来去年秋收留下的蜀中未脱粒的稻穗,拿给老师看。

一次都没有。

岂不奇哉怪哉?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