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8章、后宫之难(2 / 2)

靖明 冬三十娘 270 字 7个月前

难道因为费宏始终还是对费家的私心重了些,又或者前些年因为东宫开府建衙的事情反应过度让皇帝不喜?

严嵩心里一激灵:当年,他也是对东宫开府建衙的事情反应错了,挨过一顿训的。

紫禁城里,朱厚熜已经选定了十八道岭,又依严嵩的意思改名为阳翠岭,作为自己的万年吉壤。

崔元却只琢磨着陛下前几天召见他时说的话。

大明要的,又不是花架子骑兵,而是将来能真正端了蒙元老巢的骑兵。

东宫属官坐在总理国务大臣的位置上,比什么都重要。

至于严嵩……办事当然得力了,但也许是思维早就定了型,他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从来就不是主动为了国家思考什么,而是把一门心思用在皇帝的意志上。

皇子们……那自然是与皇储有关。

历来查账,都伴随着大量的案子。

“……末将领命!”

让刘龙去请教一下崔元,只怕是做错了!刘龙啥话不会对崔元说?崔元跟皇帝什么关系?

陛下只怕把他严嵩看得透透的了!

聪明人该做点什么,严嵩苦着脸想来想去,发现自己唯有做一件事才能足够表明心迹。

“夜里和清怡一起,陪朕吃个饭吧。”朱厚熜顿了顿之后又说道,“还有崔元,你也一并去说一声,请姑姑一起。”

朱厚熜开了口,黄锦这才犹豫地说:“仁寿宫那边……有奴婢告发……说慈寿太后多年来……祷咒不已……”

但这还不够。

大明平静了六七年,只怕终于是要有大动静了。

现在,张孚敬也走了。

崔元一脸大义凛然:“陛下何等英明?新后有新人之助,旧人皆有些封赏安抚,再有忌惮,后宫这才会安宁。至于再有嫡子,那也长幼有序。如今众皇子兄友弟恭,陛下教谕有方,倒不必过于担心将来的事。”

河套方向,比较安宁,那边的边民从外蒙背煤铁;宣宁方向,这些年里冒出了一员勇将。马芳率领的宣宁骑兵,每年都要和前往辽东劫掠女真的汗庭骑兵来一场追逐堵截战,再加上对察哈尔及土默特本部的袭扰烧荒。

但是皇帝没说出来的话,更加恐怖:能不能让后宫安宁,那是能力的问题;但有这个能力的话,难道就能牺牲自己的幸福,自己不想生个亲子,而一心把姐姐已经十六岁的孩子作为亲子来对待、盼着将来余生无忧吗?

那也不可能啊,她只比太子大一岁,可以想象原本就是很客气的关系……

“说吧,都是自家人。”

孙交的寿数那么好,而孙茗在后宫也是皇后之尊,朱厚熜实在没想到她会因为心思重却又不宣之于口,因为当年一下选立了一后二妃九嫔而十分复杂的后宫,因为自己推行新法开疆拓土等诸多国事带来的担忧,让孙茗就这么病重难愈。

那参将只得长叹。

“什么事?”朱厚熜问了一句。

俞大猷摇了摇头:“军务会议早有方略,未有明旨明令以前,仍以袭扰为主。女真敢降蒙元为祸大明?那是笑话。如今宣宁、河套两大骑兵旅虽各有精骑五千余众,要想一举绝了北患仍嫌不足。若是汗庭不堪袭扰大军南来,决胜更有把握。”

是要正面面对后宫其他妃嫔的心思以及长大了的儿子们之间的问题了。

文臣之中,东宫属官之外,倒没有明显的团体。但是每三年一次的大国策会议前后,也都会有一些奔走。

至此,陛下御极之初,陪伴他的那些重臣们,除了崔元、严嵩、郭勋等寥寥数人,杨廷和、杨一清、孙交、费宏、王守仁、张孚敬……都离开了。

皇帝的祖母、母亲、皇后、姐姐,也都不在人世。

俞大猷知道的信息更多,因此他只是吩咐:“照例列支的钱粮,仍旧是二千骑、春秋两季,一趟出塞烧荒,一趟阻截汗庭劫掠骑兵。今年照旧如此,马芳,还是你来。”

皇帝觉得麻烦的,仅仅是后宫怎么能继续这么安宁而已。

宣宁骑兵旅的旅长,是当时跟着朱麒拖住三万鄂尔多斯军民幸存下来的一员将领,他如今也渴望能够大举出击、因功封伯。

皇帝想要和姑姑姑丈、妹妹妹夫一起吃个饭,宫里立刻开始准备。

朱厚熜叹道:“要安许多人的心,也要让她能好好统摄后宫,不让朕头痛啊。其他的事都好说,这些时日,朕才发觉茗儿去了,朕对后宫妃嫔之间将来的麻烦,没什么把握。”

现在朱厚熜大儿子都十九了,大女儿和二女儿也都十七岁了。皇帝的女儿都已经封了公主了,朱清怡自然进格为长公主。

聊着别的话题,黄锦有点脸色难看地走了进来。

他们若被汗庭下的蒙元部族劫了,对那些漠北部族自然会怀恨的。

后宫事,皇后得力,皇帝不知道要省多少心。

朱厚熜听到“兄友弟恭”这个词,如今也不免有些别扭。

陆炳回答道:“长公主也很伤心,臣只能多加宽慰。”

这没办法,老人家觉得当时十六岁就该操心这些事了,但朱厚熜自然觉得年纪再大一点更好。

但是这些骑兵在汗庭避而不战的情况下还要磨炼战法,就只能靠出去袭扰。河套那边,经营好塞上江南是重点,汗庭本部也集中于宣宁的正北方向,所以这么些年来,建功的都是宣宁边区。

今年又是大国策会议之年,在有资格的重臣们开始为总理国务大臣之位奔走的前夕,张孚敬也离世了。

能生的牧民,家里总能有这样的男丁甚至老弱。为了在大明能够活得更好,冒险带着货物深入漠北,以更低的成本从那边换来煤铁,然后又以自己近乎不算入成本的人力,千里迢迢把煤铁运回来。

陆炳完全不敢多说什么,只能看着崔元。

作为大明银行的总裁,国库和皇明资产局下诸企业的账户都设在大明银行,崔元自然是很清楚大明的财务状况的。

只不过他没想到自己苦恼的怎么保证后宫安宁的难题,崔元给出来的解决方案是跟孙岚一起再选几个。

算算时间,就比皇后晚三天。

居乡这三年,朱厚熜也时常通过书信,从张孚敬那里了解地方和民间视角的新法问题。

严嵩的琢磨,朱厚熜现在不知道。

在他之上,是整个宣宁骑兵旅的旅长,少将衔、宣宁边区参将。

他们变成了在对漠北没有边市存在的情况下往北行商的特殊商队,大明商人只是在河套、宣宁坐收货物。

他想了想之后,只能说道:“有陛下在,安了众妃嫔的心,再新旧平衡,大概就定然安稳下来了。依臣之见,后宫妃嫔位份多年未动,该有进贵妃的,该有皇子安排明朗的,该有进为妃的。如此一来,东西六宫还有缺,陛下春秋鼎盛,宫里也该添一些新人了。”

如今的煌煌盛明,把朱厚熜所指的方向落到实处的,以张孚敬为首功。杨慎变了个模样,虽然兢兢业业,但格局总是不大,揪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总会劝谏一二,哪怕他也认可的事,也总是口嫌体正直。

朱厚熜是可以钦点谁谁谁,但是将来政令通畅程度、重臣的资历威望,也不得不考虑。

他虽然已经放了话出来致仕,但他来牵头做这件事最合适。既让太子念他的好,严嵩附议的“高风亮节”也不至于那么引人注目,好像他原本的胜算很大似的。

如今,永康大长公主已经六十二了。因为崔元受重用的原因,她又是皇帝的亲姑姑,在京城的地位也相当超然。

“……不是什么大事。”

马芳这个家伙,其实已经把两大骑兵旅的兵陆续带了三四成去更陌生的地方熟悉地形。

在那之后,王守仁享受了这个待遇,是去年皇四子扶灵归葬。但是费宏先前去世,并没有这个待遇。

朱厚熜点了点头:“姑母说的是。人各有命,只是这年余以来,让朕心痛的消息实在太多了。”

姐姐早去多年,去年蒋太后也去世,如今便是他兄妹二人了。

尤其是张璧。

严嵩患得患失不已,慨然长叹:杨慎这一坐上去,恐怕至少又是六年。陛下,您金口玉言,我真能活到八十吗?已经六十一了,不年轻了啊!

皇后离世,辍朝许久。

皇帝用亲昵的称呼,说出了让他们心头齐齐一跳的事。

崔元知道皇帝的心意已经是确定的了,皇后是孙岚,太子地位也不能因此动摇。

赚得虽险、虽累、虽少,在朵颜部的组织下,却仍然有大量的人做。

要表态,就要赶早,尽快在下一次朝会举行之前就联络好一些重臣,联名上疏奏请。

再之上,则是宣大总兵官、瀚海侯俞大猷,中将衔,中军都督府都督佥事,正二品。

养心殿里,五个人一起吃晚饭。

三十五岁的朱厚熜却要收摄心神,开始去达成自己今天让他们都来和自己一起吃吃饭的真正目的。

随后,大概就是财税部等诸部和皇明资产局的跟进了。

陆炳过来了,又是送行状奏报的。

不论是否确有其事,这个时间点来告发,都是耐人寻味的。

朱厚熜果然沉下了脸。

 补昨天欠更。

  

 

(本章完)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