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早九流——巫医(2 / 2)

《汉书》以酒为“百药之长”,《史记·扁鹊列传》中称,疾在肠胃,酒醪之所及。蒙古族可能早在汉代以前就能酿制马奶酒,在元代以前已开始用马奶酒治疗大出血昏厥的病人。藏族用青稞酒糟外敷创口。

膏药疗法,是以膏药敷贴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膏药是按处方将药物置于植物油中煎熬去渣,加入黄丹再煎后凝结而成的制剂。膏药的摊制有厚薄之分,薄型膏药适用于溃疡,应当勤换;厚型膏药适用于肿疡,数日更换一次。

器物疗法——针灸、拔罐、刮痧

除了使用药物之外,中医还使用各种器物治疗疾病。平常看起来毫不起眼的银针、艾条、瓷勺、木片、陶罐这些东西,到了中医的手中都成了治病救人的法宝。更神奇的是,中医甚至可以不用任何器具,只用自己的双手和肢体,就能治病救人,是以人们都说神医能妙手回春!

针刺,是通过对人体的一定部位进行针刺,以通行气血,调整经络、脏腑功能的治疗方法。人体有十四经络和奇经八脉,经络上分布着穴位,它们沟通内外,贯穿上下,将人体各部的器官组织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借以运行气血、营养全身,使人体的功能活动得以协调和平衡。针刺就是通过刺激穴位,使机体恢复这种协调和平衡。针刺疗法可以分为体针、火针、七星针、三棱针等几种,其中体针疗法最为常用,适用范围也最广。

灸法,是利用艾绒或者其他易燃的材料或药物,在人体穴位上或患处烧灼或熏熨,借助火的温热和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来调节人体的生理平衡,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这种方法比针法更安全,也更易掌握,在民间的应用极为普遍。灸法可以分为直接灸、间接灸、艾条灸、温针灸、艾熏灸等多种。

从砭石到金针

针灸技术发展到现在已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砭石,即用石块磨制成的尖石,是最早的治疗工具之一。人们可以用它来挑破脓肿和刺激人体的某些部位,以解除病痛。1963年,在某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了新石器时代的砭石。后世用于医疗的还有骨针、竹针、铁针、金针、银针、钢针等。

拔火罐,是以杯、罐为工具,借热力排去其中的空气,使之吸附在人体穴位或相应的部位上,造成瘀血现象的一种疗法。罐的种类有竹罐、陶罐、铜罐、铁罐、玻璃罐、抽气罐等。拔罐法适用于风湿痹症、消化不良、头痛、高血压、感冒、咳嗽、腰背痛、月经病、软组织损伤等,尤其适用于小儿患者。

刮痧法,就是利用一定的器具,如铜钱、银元、瓷碗、蚌壳、檀木香板、木梳背等,蘸上水或香油等润滑剂,在人体某一部位的皮肤上进行刮摩,使皮肤发红,直到呈现一块块或一片片的紫红色斑点为止,以防病治病。痧,旧时指夏秋两季发生的病,症状为微热、头昏、恶心、胸腔胀痛、上吐下泻等。因为用工具刮摩皮肤时会出现紫红色的小如沙粒的红点子,所以称为“痧”。刮痧疗法最早专治此种病,后来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广泛。

火的疗效

在用“火”的过程中,人们发现用兽皮、树皮包上烧热的沙土,熨烫腹痛或者关节痛处,会减轻症状,这就是后世热熨法的开端。人们还发现,用火烧灼局部的皮肤,可以治疗牙痛、胃痛等,这又是我国古老灸法的雏形。

推拿,是医生用手或肢体的其他部分,按照各种特定的技巧和规范性动作,在患者体表进行操作,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治疗方式。其原理主要是在人体体表的经络穴位上施用手法,通过经络内联外络,气血循行流注而产生局部及全身的作用。推拿手法技巧动作的基本要求是持久、有力、均匀、柔和。常用的推拿手法主要有推法、拿法、按法、摩法、滚法、擦法、摇法、扳法、拉法、振法、击法、理法等。这些手法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两种或多种手法结合起来组成复合手法。

古代名医——悬壶济世,妙手回春

中华医学源远流长,在几千年中出现了不少医术和医德俱佳的名医。他们怀悬壶济世之心,施妙手回春之技,将无数身染病痛的人救度出苦海,被人们传颂千古。他们中较为知名的有扁鹊、华佗、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等。

扁鹊,原名秦越人,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医学家,也是历史上第一个有正式传记的医学家。他发明了望、闻、问、切“四诊法”,长期在民间行医,走遍齐、赵、卫、郑、秦诸国。公元前31年,忌妒他的医学才能的秦太医令李谧派人在崤山设伏,刺杀扁鹊,终年97岁。

张仲景,名机,是我国东汉末年的名医,据说做过长沙太守。他“勤求古方”,博采众家之长,再结合自己多年行医的经验,写出了我国最早的临床诊疗专著——《伤寒杂病论》,对后世的医药学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张仲景开“笑方”

南阳人沈槐年老无后,整天愁得寝食难安,终于忧虑成病。他的病,当地的医生谁也治不好。后来,张仲景给他开了个方子:用五谷杂粮面各一斤,做成蛋形,外边涂上朱砂服用。

沈槐看了这个药方,不觉好笑。他命人用五谷杂粮做成了一个5斤重的大药丸,但并不服用,而是将其挂在屋檐下,逢人就把张仲景奚落一番:“看!这是张仲景给我开的药方。谁见过五谷杂粮能治病?笑话!笑话!哈哈哈!”

不知不觉中,他忧心的事全抛在了脑后。张仲景又来登门拜访:“恭喜先生的病好了!”沈槐一听恍然大悟,又佩服,又惭愧。

华佗,字符化,是生活在东汉末年三国初期的名医。他十分同情下层的劳苦百姓,所以不愿做官,宁愿摇着串铃四处行医,为人们解脱疾苦,同时也把精力集中在医药的研究上。华佗由于医术高明而闻名遐迩。传说,他给魏王曹操治疗头风病,需要做脑部手术。曹操却怀疑是华佗要谋害自己,就把他关进大牢。华佗自知难逃一死,便想将自己著的医书《青囊经》传给牢头。哪知那个牢头却害怕惹祸上身,不敢接受,华佗只好忍痛将书付之一炬。

孙思邈,唐朝初年的名医。他医术高明、医德高尚,活了1多岁,被后人尊称为“药王”。他著有《千金方》和《千金翼方》两部医书,收集了大量的医药资料,对学习、研究传统医学极有价值。他特别重视妇幼保健,还打破当时医学界“各承一业”的陋习,主张用综合疗法治病。他对用药、用针、用灸都很精熟,对病人不管贵贱贫富,都“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赶救”。

孙思邈救产妇

有一次,孙思邈在路上看到几个人抬着棺材在前面走,棺材里滴出几点鲜血,后边跟着一个老婆婆,正在伤心大哭。他走过去一问,才知道棺材里躺着的是老婆婆刚刚难产而死的女儿。

孙思邈估计产妇并没有死,便要求开棺抢救。棺中的产妇,脸色蜡黄,毫无血色,如同死人,但孙思邈一摸脉搏,还在微微跳动。他迅速选定穴位,只扎了一针,产妇就很快苏醒过来,胎儿也顺利产下。眼看母子得救,大家十分感激,都称赞他是活神仙。

李时珍,字东璧,号濒湖,生活在明代中后期。他家世代从医,祖父是个“铃医”,父亲也是当地的名医。李时珍在十几年的行医过程中,经过长期艰苦的实地调查,编写了一部旷古烁今的中药著作《本草纲目》。

民间医生——治病救人不拘一格

很多民间医生没有专门的营业场所,常常奔波于江湖之间,或上山采药,或下乡行医。他们肩背药箱,手摇串铃,四处行医卖药,相当辛苦,如江湖郎中、铃医、卖野药的等。此外,还有一类算不上医生的医生——“稳婆”。

名医扁鹊算是较早的江湖郎中。他带着弟子周游列国,为王公大臣和下层百姓治病。他曾经以针熨结合汤药,救活了虢国太子的“尸厥症”,被视为能“起死回生”的神医。之后,他又经过赵国的都城hd,取道汤阴,渡黄河,至山东,又先后在魏国、秦国和周都治病。类似扁鹊这样的江湖郎中,很受群众欢迎。

江湖郎中一般都是无钱开药铺的人。他们之中,有的人是因家境没落,读书做官不成,便改学岐黄之术,做了江湖郎中。其中有略精于此道的,也有半斤八两的,他们都是靠给人医病混口饭吃。

有些江湖郎中有祖传绝招,其秘方颇有奇效。如宋徽宗的宠妃咳嗽不止,后服了某江湖郎中祖传的止咳药,一治就愈。又如宋代都城汴京建隆观中的于道士就开了个药摊,汴京人犯牙病时,都到那儿买药,颇为灵验。

江湖郎中里劣者、骗人的也不在少数,害人不浅。此辈来无影去无踪,出了事故也找不到他,属于口碑极差的。

江湖郎中的“六字诀”

江湖医生有个“架、唬、骂、吹、堆、推”六字诀。他们进门先摆“架”子,自称名医;还故意“唬”人,把病说得很严重,以使患者或其亲属听自己的;他们喜欢“骂”其他医生,挑人家的毛病;还吹得天花乱坠,或世代名医,家有祖传秘方,或身怀绝技。他们开的方子,写上这味药,怕出毛病,又添另外一剂,使得药愈“堆”愈多;看不好病,或者病情加重,就借故“推”脱。

铃医,也是走街串巷的江湖医生。他们一手提着药箱,一手握着串铃,翻山越岭,奔波于穷乡僻壤之间。串铃大多是铜制的,呈圆形,中空,里面有几颗金属丸。铃医行医时将串铃套在三个手指上,左右摇晃,钢丸就在铜圈里滚动起来,发出“当啷当啷”的响声,远近住户就知道有医生来了,有病者便会赶去求治。

清代小说《老残游记》中的主人公老残,就做过铃医。书中写道:“正在无可如何,可巧天不绝人,来了一个摇串铃的道士,说是曾受异人传授,能治百病。街上人找他治病,百治百效。所以这老残就拜他为师,学了几个口诀,从此也就摇个串铃,替人治病糊口去了。”

卖野药的,常常用精湛的武艺做宣传,练把式、舞刀弄枪,寒冬里也赤膊上阵。卖刀伤药的用刀刺伤自己的腿,出血见红,然后敷上自己的药,用扇子一扇,血流立止,以证实药效良好。

“虎撑”

串铃又叫“虎撑”。传说唐朝的时候,有只老虎张着嘴来找“药王”孙思邈治病。孙思邈发现老虎的喉咙里卡着一根骨头,便将一只串铃套在胳膊上,随即迅速伸进虎口,用手把那根骨头拔了下来。那老虎一合嘴,正好咬在串铃上。

卖野药的通常先练一套把式,一旦观众聚足了,便开始卖药。除刀伤药、强身大力丸之外,还有所谓“百步止咳”“春方打胎”“长阳种子”等。他们都标榜自己的药来自“祖传秘方”,口内嚷着:“今天所带药品无多,凡要买的,请准备好零钱,以先伸手者为准。买着的算咱彼此有缘分;买不着的您也别后悔,好在来日方长……”总之,极力鼓噪煽动,以便做成更多的生意。

稳婆,指古时民间的接生婆。她们大多没什么文化,业务技能依靠家传,有的是姑媳相传,有的是母女相传。她们接生多凭经验,真遇到“横生倒养”的难产,往往也束手无策。胎儿降生后,稳婆用银簪挑起脐带,再用烧红了的火筷子将脐带烙断,然后敷上煅白矾粉,就算完成任务了。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