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堡之变的真相令人细思极恐(六)(1 / 2)

军户父死子继,兄死弟及。军户家里多余的成年男丁,就叫余丁。

大明采取世袭制,在没有被三杨搅和,拿走粮仓之前,当兵的还是人上人。

那时候,当兵不但光荣,还是吃皇粮的啊!

况且,边境线上的这一圈,除了福建等几处,粮食权已经被拿走之外。

大部分地方,粮仓还在卫所手中掌管。

因为是世袭制,这些军户,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最低等的“小勋贵”。

只要一直对外发动战争,军户就是实际得利的一方。

说个难听的分配现实:

土地归了国家,金银珠宝归了皇帝、勋贵。

军官们一人分几头牛,当兵的一人分几只羊……

再不济,还能落个羊腿啃啃啊!

只要不嫌丑,捉住的女人,带回来就是老婆。

这是不是实情?

朱祁镇一直都在对外发动战争,这些军户能少了好处?

人家自然是会支持他的。

——毕竟有利益么!

在四十年前的靖难之役中,勋贵做了什么事,所有人都知道了吧?

只剩下贴身护卫的朱棣——被勋贵抬到南京,坐在了龙椅上。

朱祁镇出事,顶层勋贵几乎被屠戮一空,文臣又用粮食大权,控制住了边将。

军方无法直接帮助朱祁镇……

但是,人家安排几个“余丁”逃亡——这不是轻轻松松的事?

这八万人不可能是正规军。

因为大明是不缺马匹的。

八万缺少战马,只能当步兵的人—— 这八万人,最大的可能,就是余丁。

文臣能够拉拢武将,逼他们放弃朱祁镇——前提就是拿到粮食大权,掌握了武将的命脉。

勋贵又被屠戮一空。

在没有勋贵带头的情况下,那些军头们,就只能安排余丁,来帮助朱祁镇。

或者说——是站队!

当勋贵被清洗一空,边将又被文臣控制住之后,武将们只能派遣余丁帮助朱祁镇。

朱祁镇虽然失势,谁又能保证——人家不会东山再起呢?

大明永乐帝,就是前例啊!

朱棣都被逼得装疯卖傻了,最后还不是绝地翻盘?

也许有人要问——军官派遣余丁到来,就不怕文臣知道了吗?

因为在这之前,文官根本就管不了武将,武将自然不怕得罪了文人。

更何况文臣管不了余丁啊!

余丁——国家不发粮饷,自己耕作军户田,还要上缴收获的一半,给国家。

文臣用什么条框来约束他们?

造反?

谋逆?

我尼玛,按照大明律——就算坐实了谋反又怎样?

——领头的杀了,胁从者充军!

在余丁看来:

“就算你文臣真抓了我们,判了老子的罪,老子也还是军户啊!

咋,你还能给老子迪奥咬了?”

再说了军户——户籍在五军都督府,可不在户部!

文臣有什么权利去管军籍的人?

退一万步说,就算失败……

无非是从北边边关军户所,调到南方边关充军罢了!

转来转去,还是老本行——人家怕个卵?

……

这就是八万步兵聚集在朱祁镇身边的真相。

这就是明史记载,也先有八万步兵的唯一真相!

……

喜宁去了京师一趟,立刻给也先献上送朱祁镇去南京的主意。

此去南京,千里迢迢,沿途又都在大明腹地。

到时候,四周都是敌人……

稍有不慎,就是全军覆没的下场!

也先不可能带着八万累赘赶路。

朱棣能够打回南京,是因为整个勋贵阶层,都在支持朱棣。

而也先可没有这个地位,他只有硬生生杀过去。

> 但是,他的兵又少。

这八万人,他必须利用起来!

因此,这时候也先就要先筹备战马!

喜宁就给也先献计——去西边养马场抢马!

前面讲朱元璋处理帖木尔的时候,不是说过——老朱给了好几次擦屁股纸后,终于满意了。

于是,准许帖木尔在西北交易马匹。

明朝外藩朝贡是这样的——

“各国带着东西进京。

皇帝挑挑拣拣,好东西自己拿了。

国家需要的,或者是不值钱的东西,就指定一处地方,让藩国使团拿过去交易。”

外藩进贡的打头,就是战马。

因此,明初设置了四个养马场,分别是:北直隶、辽东、平凉、甘肃。

整个大明,都是不缺战马的。

这就是史书上说——喜宁献计——去宁夏洗劫养马场的原因。

……

我说也先是朱祁镇的人,就因为这一次的后续。

土木堡之变后,朱祁镇身边的亲信,几乎全部死完。

太监就剩喜宁。

扈从以锦衣卫校卫袁彬为首。

哈铭因为是蒙古归化人,一直都担任奉使外藩通事,也在身边。

(这两人是朱祁镇的绝对心腹,后来先后担任天顺朝、成化朝的锦衣卫指挥使。)

也先商议进军方略,朱祁镇身边的这两人,都在场。

也先就问袁彬的意见。

废话!

能去南京吗?

哪怕朱祁镇全须全尾到了南京,也不过是皇城之中一囚徒!

最好的结果,就是生育机器+盖章狂魔……

袁彬就随便找了个理由,说:“不能去,天太冷了。”

也先问哈铭,哈铭也是同样的态度。

明史说朱祁镇被也先俘虏——请问怎么解释连锦衣卫百户都不是的袁彬,一句话,也先就不能去抢马了?

不就是因为袁彬背后就是朱祁镇嘛!

人家是天子近臣,也先不敢当场反驳啊!

也先很生气,就准备要杀两人,但是,找不到杀两人的办法。

因为这两人是朱祁镇的亲信!

——他不敢直接杀了。

朱祁镇都这么落魄了,也先都还要遵守君臣大义——请问他怎么敢“俘虏”朱祁镇?

也先气个半死,纵然这两人当时官职低微,也先都不敢杀。

也先的态度有意思吧?

……

明史啊,参考一下就得了,用眼睛去看,用脑袋去想……

这背后,水深得很!

……

喜宁就私下献计,让也先请两人喝酒,半夜的时候再杀。

就算是这样,也先还不敢一起杀了。

他准备先杀袁彬,于是将袁彬喊去,喝酒喝到了大半夜。

也先要杀朱祁镇的人,自然身边都是亲信,他不可能让消息泄露么!

结果,人刚拖出去……

——朱祁镇当场就赶去了。

现在有人说——是朱祁镇苦苦哀求,置皇帝尊严而不顾,哭求也先,也先这才放过袁彬……

这看看就行了。

如果要靠朱祁镇苦苦哀求,才能保住袁彬的性命……

也先根本就不用这么费事!

一刀将两人砍了,朱祁镇又能怎么办呢?

《明史》说的很清楚——“帝闻,如失左右手,急趋救,乃免。”

也先周密计划,拖到下半夜,才要多杀袁彬。

谁知道,就这样,还是有人将消息告诉了朱祁镇。

朱祁镇急忙赶到!

也先只好收手。

那么——是谁将这个消息告诉的朱祁镇?

自然不可能是喜宁。

那就只有也先的亲信,并且是参与了这件事的绝对亲信——前去给朱祁镇告密了。

想想看——也先身边的亲信,都跑去给朱祁镇告密。

这就说明纵然明英宗身在也先大营,朱祁镇依旧有着很高的地位的!

这种地位之高,甚至让也先的亲信,都不惜叛变!

在这种情况下,朱祁镇只要说一句——自己要砍了也先……

也先的手下,立马就会将刀子捅进他肚子里。

草原上可没有这么多规矩。

自从朱元璋、朱棣父子持续数十年的北伐之后,蒙古各部,就俯首称臣了。

也先能够起家,靠的就是朱祁镇的扶持。

朱祁镇在也先大营里有多自由——

这几件事一发生,朱祁镇知道喜宁已经叛变了。

于是,他决定弄死喜宁。

朱祁镇提前一步,安排一个手下去宣府报信,让宣府守将弄死喜宁。

然后让喜宁和他手上一个叫高磐的锦衣卫,一起去宣府城内送信。

明朝那些事,将这个功劳归功于谦,说是于谦下令千刀万剐……

这是完全没有逻辑的。

实际上亲手杀死喜宁的是杨洪之子杨俊。

杨洪、杨俊父子,虽然已经投向夺权的这一边,但是,在国家利益上,他们和朱祁镇还是一致的。

这就是杨俊会配合朱祁镇的原因。

家、利益集团、国,这是有区别的。

夺权的这一派,要的是航海利益,而不是让大明亡国。

这时期的文人集团,对朱家皇帝,还没有那么“失望”。

直到一代又一代的朱家人,始终硬骨头,绝不屈服之后,他们才想着换一个朝廷……

喜宁根本不可能是送回京师后,才被于谦刮了的。

试想:

土木堡之变的第一瞬间,于谦就杀了一个人头滚滚。

锦衣卫指挥使马顺,司礼监掌印、东厂提督王振九族,大同镇守太监郭敬,全家被诛杀,广宁伯刘安被下狱(文臣本来要杀,朱祁钰保住的)……

这些人——谁不比喜宁高级?谁不比喜宁权力大?

于谦手软了吗?

还不是直接就给砍了!

还——九族上下,不分男女老幼,全部处死的呢!

于谦会不敢杀喜宁?

是喜宁长得太丑,于谦砍不下去?

他若是要杀喜宁——喜宁去北京谈判的时候,就给砍了,根本就不会让他再回到也先身边。

……

你看——也先自己的大营——朱祁镇的人,能够带着已经投靠了也先的喜宁,来去自如。

这也从侧面印证了朱祁镇被俘后的地位了吧?

朱祁镇要杀喜宁,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献计也先,准备将朱祁镇送到南方当皇帝!

这个南方……

就很有意思了!

——还都南京呗!

这是自从朱棣北迁,文臣集团一直最想做到的事情!

朱家皇帝只要到了南方,大明就不姓朱了!

就像建文朝、弘光朝、隆武朝那样——

他姓“江南士绅集团”。

永历依靠大西军夺权,这才摆脱了这个魔咒。

但是,很快,永历就被献出去勒死了……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