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6章 举世闻名的和尚(2 / 2)

翻译人员可是人才,不仅要用来写写朝廷公文,安排到各地出使时做翻译,还可以培养起来做间谍什么的。朱祁钰想要满扫亚欧大陆可少不了翻译人才,总不能一句话通过十几个部族一个一个转述吧?那意思没准就差了千万里远了。

“再者说了,边民虽有世代通婚的情况,但毕竟是少数。就算生了孩子也不一定是说母语还是与父亲更亲一些,就算从小生活的环境里能说两、三种语言也没有我朝官话,这样算起来通译人才还是少的。”秦始皇只是统一了文字、度量衡,还没有能力统一语音,这一步即便是四百年后也没能做到百分百统一。

语言这东西要靠后天学习的,婴幼儿时期是学习语言的第一个黄金时期,母语要比后学的语言掌握的更好就是这个道理。而后天勤奋对于学习一门新语言也有帮助,但是除了有天份的人之外就算某种语言拿到了专八证书放到人家母语国里还是一句话露陷。

“陛下…扩建四夷馆怕是有深远之意吧?”憋了好久,高谷终于忍不住出声询问道。

“你知道就好,那就别多问了,照办吧!”朱祁钰一句话把高谷给差点噎过气去。

“还请陛下明示!”王直不依不饶继续追问道。

“已经这么明显了还看不出来吗?”朱祁钰反问。这还要紧紧追问,难怪上一世于谦会调侃王直是个该退休的老人了。

只是于谦没等到看见王直退休自己就被朱祁镇那个谋权篡位的二杆子给杀害了,多少有些可惜。

“臣愚钝, 请陛下明示。”王直上来的恐怕不是驴脾气,更多的是脑子堵塞住了不灵光了。

“呃…”胡濙捻着胡须欲言又止。

“明示?嗯,那就明示好了。大明朝这些年的外交…就是与诸番族之间的关系一直处于被动,其中就有我大明对诸夷情况知之甚少的问题。要知道诸番动态自然要先熟知其语言、文字,然后可以安排细作刺探军情,否则两眼一抹眼的只有蛮夷兵临城下时我们才能被动应战。”说到被动应战时朱祁钰不耐烦的将茶盏丢在了御案上溅出了洒出了好些出来。

“我华夏自汉时便向诸蛮夷传播文化知识,比如那个违背国法私自将中华文化传播到倭国的鉴真和尚,听说倭国待之以国士,还给他建了庙?哼哼~”朱祁钰的意思不言而喻了,在大明朝像鉴真和尚这种人怕是要判定为国贼了。

“相比较而言同样是大和尚,人家那个叫玄奘就很不错嘛,很值得褒奖。据说最近我朝流传了一个以玄奘和尚西行做引子的话本,还深受天下读书人喜欢,这就很好嘛~”这话说的多少有些违心,不过意思到了也就行了。

“依朕的意思就该给大明天下所有的佛门都建这两个和尚的人像做个纪念,那个叫玄奘的给塑个金身让世人供奉。毕竟是独行万里为唐朝刺探诸番国情的大和尚,还带回了佛经供世人清心净欲,这就该为后世所传颂嘛~”

“至于那个鉴真和尚当然也该塑个像,塑个跪像,让庙宇里的僧侣、香客每日都去唾上一口,让天下人都知道这等为了一己私欲的僧侣也是可以扬名的——臭名远扬。”

嘶——对鉴真和尚有必要用这么严重的态度对待吗?!

胡濙、王直几人交换了下眼神一脸惊恐。要照这么折腾,大明朝的僧侣里面不得每年跑出来几个要到世界各地去以传教、布道为名刺探军情回来了?

“咳咳咳咳…陛下…有些绕远了。”高谷轻声提醒道。

“哦哦,那就简单点说,朕就是要培养更多的通译。或者说朕就是要培养更多能够轻易扮做番人为我大明效力的人。正统十四年时有瓦剌或是遣人扮做汉人,或是直接收买汉人为其所用刺探我大明军情,其中甚至还有官军。”瓦剌收买官军为其刺探军情是大明的耻辱,幸好朝廷早有准备将瓦剌的间谍计划一一粉碎。

“如今云贵又有交趾叛贼屡次三番来犯,想来也少不了细作扮作我大明子民刺探云南官民。朕一直以为贼可来,我亦可往。对瓦剌是,对倭奴是,对交趾也是,将来若有其他人也当是如此。因此,朕要求朝廷在各边镇增设四夷馆馆学,不论军、民皆可考校入学。”

“朕这么说,清楚了吗?”说完,朱祁钰再看向王直的眼神就不再那么友善了。

“清楚了,臣等遵旨。”也许是担心王直再犯浑,胡濙抢先接过话头。

“我大明在各边镇增设学馆对各边镇也是有利的,陛下此举可谓一石数鸟,臣佩服!”商辂连忙恭维道。

“臣以为可行。”高谷几乎没有犹豫也做出了回应。

“嗯…大明文风一向南方胜过北方,而税赋大城胜过边塞军镇,有了四夷馆在边镇建馆也有助于大风边镇军、民的教化。”王直稍一迟疑也想通了其中的关键,出声表示赞同。

“好,既然诸卿都没有异议那这事就这么定了。内阁即刻拟旨颁行天下。”朱祁钰一锤定音道。

“臣等遵旨。”众臣回复,态度恭敬。

“那就多留点时间,以两个月为定。两个月后,朕要大江以北的所有寺庙都摆上鉴真的跪像,朕要是忘记了可要提醒喔 ~”

等等,皇帝陛下刚才跟我们说的是不是说在各地建四夷馆吗?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